起,下方設有和進氣道隔離的火池,內盛燃煤,空氣在進爐前,就被加熱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氣預熱,這是現代鋼鐵生產中,提高煉鐵效率的最關鍵一步。
東寧一號龐大的爐身外,有扎實的木頭搭建成支撐點,落在地面的獨立式檢修塔。
另用滑槽、滑車和滑輪組組成了爐頂上料系統。
在其出鋼口外還接了溝槽,平時封閉,如有需要就打開,燒紅的鋼水可以流經溝槽,直接注入模具,澆鑄大型器具。
工部還修建了一臺大型的炒鐵爐,外形看起來與功夫茶的茶杯類似,以耐火磚作為主要材料進行建造。
爐床底部中間凹陷,四周是拱形爐壁,下部為燃燒室,進風道在燃燒室底部。
在炒鐵爐旁還修建了很多用水力驅動的鍛錘,鍛錘下安放著厚厚的鐵砧,砧下墊著厚實的柞木墩子,再下面是石子澆鑄的基座。
多層復合受力結構,能夠承受鍛錘落下的巨大沖擊力。
三個大的鍛錘重兩百五十斤,沖程三尺,每分鐘落錘達數十次。
三個小的重八十斤,沖程二尺,每分鐘落錘近百次。
其實這和鐵匠們一錘一錘地敲打在實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僅僅只是此地水力資源豐富,出于節省人力的考慮罷了。
除了這些輔助設施之外,鄭克臧還命人用高鋁粘土燒制了很多大土鍋。
先把粘土粉碎加水過篩成細泥,再像塑瓷胎那樣在飛速旋轉的木盤上手工成型,最后放到專門的高溫窯中燒制五個時辰,一個個耐火材料制成的簡易坩堝就新鮮出爐了。
沒錯,這正是在試驗最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坩堝煉鋼法。
自從春秋時發明坩堝煉鋼法以來,到漢朝最為興盛,用它煉出的鋼鐵制成堅固的魚鱗甲、鋒利的環首刀。
這才有了戰無不勝的大漢軍隊,有了將匈奴從蒙古高原打到歐洲的輝煌勝利,鑄就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赫赫聲威。
但也許是五胡亂華殺的實在是太狠了點,又或者是什么其他不知名的原因,坩堝煉鋼法在南北朝時期便在中國失傳了。
反而在印度得到發展,形成了赫赫有名的烏茲鋼即大馬士革鋼。
坩堝法在人類社會中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紀中后期才被馬?。鏖T子平爐煉鋼法逐漸取代。
但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轉爐煉鋼法又可以看作坩堝法的變種,坩堝法在兩千年后煥發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