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榜第三了,不過和后面距離太緊,某花危險,好吧,俺終于獸血沸騰了!名次再上升一名,就加一更!)
-
青神百姓最為津津樂道的段子,莫過于陳三郎點石成金、幫助瀕臨破產的債務人翻身致富的故事。
那被尊為廚王的蔡傳富,已經親口承認,陳家三郎便是自己的授業(yè)恩師。在自己走投無路之際,傳授給他炒菜的技藝,并教會他如何經營酒店。沒有陳恪的出現,自己可能早就投河自盡了,絕不會有今天唯我獨尊的來福樓。
那生產黃嬌酒的李簡,也已經親口承認,自己都準備上吊了,是蔡傳富帶著一壇橘酒出現在他面前,這才有了熱銷蜀中的黃嬌酒。起先他以為,這酒是蔡師傅的手藝,后來才知道,原來是陳家三郎所授!
不僅那姓張的橘園主,全青神縣的橘農,都要感謝黃嬌酒,更感謝陳家三郎——自此他們不再為銷路發(fā)愁,酒場會以原先兩倍的價格,敞開收購他們種植的椪柑。
姓涂的醬商也有話說,他從一個瀕臨破產的臭賣醬的,一下成為各家酒樓的座上賓,產品逐漸遠銷各州,皆是因為蔡傳富為他改進了生產工藝。
因為食鹽專賣,鹽價昂貴,宋代普通人家,都是用各種豆瓣醬、甜面醬來調味。最初是作蘸醬的,隨著醬制作工藝的進步,后來逐漸發(fā)展出一種烹調菜肴的方法,即醬法。醬法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內,民間最主要的烹飪方法。
北方人食用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的甜面醬,南方以及蜀人則食用豆瓣醬。涂醬商所釀的自是后者,但在大名鼎鼎的郫縣豆瓣醬面前,涂家的貨色簡直是弱爆了……在茍延殘喘多年后,終于快要倒閉了。
然而蔡傳富讓他稍微改進了豆瓣醬的制作工藝,主要是延長了發(fā)酵時間,使豆瓣發(fā)酵為醬醪。然后將醬醪在磨盤上壓榨出汁,得到一種亮黑色的液體。蔡傳富管它叫——醬油。
雖然豆醬和醬油就差一步,但醬油的出現卻是在南宋。這不是說北宋以前的人,就笨得不知道把豆醬榨汁,而是烹飪技法的原因——燉菜、蒸菜、煮菜、以及醬菜,豆瓣醬都可以勝任。
只有炒菜,用豆瓣醬容易糊鍋,就算不糊鍋,端上來黏糊糊一大灘,讓人看了不吐就不錯了,怎能升起食欲?所以在炒菜普及的南宋,醬油應運而生。
而青神縣,在這年代,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炒菜之城。廚師們自然需要一種更美觀、更容易掌握的調味料,來替代豆瓣醬,在炒菜中得到醬香。
醬油的出現,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自然受到各家飯館的歡迎。而且正如當年陳恪所預料的,炒菜技術簡單易學,無法長久保密,果然在一兩年前,炒菜之法已在青神縣基本傳開,成為居民們的主要烹飪方法。
估計也只有汴京那些大廚,才有足夠的手法和心機,把一門小手藝吹成神技,藏得嚴嚴實實。
但無論如何,炒菜方法的普及,對醬油的銷售大有裨益。青神縣也新生出一個詞匯,叫‘打醬油’。
到了今年,炒菜之法已經在臨近州縣傳開,雖然只是簡單的小炒之法,卻依然需要醬油的參與,于是涂家醬油也成了暢銷產品,涂老板看到這行當的前景,一下開了十個釀造池,雖然還沒發(fā)達,但已經看到日進斗金的未來了。
至于剩下的兩位,姓錢的炭商和姓賀的竹園主,打聽到連醬油都是陳家三郎的杰作。自然坐不住了,提著厚禮到陳家求債轉股……兩人也不知從哪里打聽到,只有讓陳家三郎有干股拿,他才會真心實意的幫忙。
按說陳家已經不差錢,陳恪沒必要再理他們。但他需要兩人幫自己一舒心中塊壘,便一口答應下來。
成了兩家的股東后,他不僅幫他們聯(lián)系銷路,讓自己能影響到的所有商家,都采購錢家的竹炭,還煞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