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中的圣人之語,都是微言精義。微言精義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信息量太少,以至于無法精確的把握真意。
尤其是講儒家世界觀、思想觀、善惡觀、方法論的《中庸》、《大學》,更是玄之又玄。
比如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學問淺的人,看了都是一頭霧水,學問深的人則有自己的理解,且不盡相同。
是以雖然有圣人經典在前,人們仍無法精確把握儒家的哲學思想,便需要有人來譯注經典,為圣人和凡人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朱熹定《四書》,作《章句集注》,就是在做這樣一件事情。
朱熹以此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致的思想體系,終于完成了宋儒的夙愿。儒家哲學也終于登上了頂峰,成為整個國家讀書人的共同思想,繼而成為整個國家的集體意識。從骨子里改變了中國人。
單從這一點說,朱子確實了不起。
陳恪對《四書》的詮釋,便完全仿照朱子的體例,甚至內容也以朱子的《四書章句》為主體。但是在最根本的世界觀上,他卻動了手腳。
因為朱子的一套,原是極好的,只是在世界觀上出了岔子。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所以儒家思想越到后來,就約成為‘禁錮思想、阻礙科學發展’的罪魁。
在世界觀上。程朱理學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
在朱熹的認識里。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也就是所謂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從太極中來的。
那么如何認知這個太極呢?朱熹說‘太極只是一個理字’,當你一旦通理。便明白了太極,自然盡知天下萬物萬事,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可修身,可齊家,可治國,可平天下!
那么這個‘理’到底是什么東西呢?朱子說,呃。直接告訴你印象不深,用處不大。需要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想……
好吧,那如何去認識這個理?
這次朱子告訴你了,須得‘格物窮理’!
‘格物致知’是儒家大學之道的基石。
在先秦時代‘格物致知’這句話。大概并不是特別深奧的語言,故而用不著做什么解釋。
但是漢代以降,由于文化斷層等原因,人們對它的解釋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由此導出的方法論,也就千差萬別。
朱熹將‘格’解釋為推究、窮盡的意思。所以朱子之學的方法論,就是窮理。
那么如何窮理?朱子說了,就是多讀書討論、應事接物。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讀書,讀什么書?儒家經典。因為儒家把孔孟當成掌握了道的人,或者說孔孟就是道。他們追求的便是‘孔孟之道’。
所以理學的格物窮理,說白了,就是去多讀圣賢之書,體悟所謂的圣賢之道。
如果僅是修身齊家,這倒也無妨。因為圣人乃萬世師表,照著學肯定沒錯的。然而儒家是入世的,還要治國平天下的,得解決人世間產生的具體問題,比如國家的財力枯竭,比如治理黃河、比如如何去應對外敵。
這就出事兒了。后人都知道,每個問題都要具體分析,在現實中尋找解決的辦法。
而且很多時候,問題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出現的,那么解決的辦法也一樣,必須要不斷創新才行。比如在春秋時,還是井田制的小國寡民,生產關系與后世完全不同,當時圣人對具體問題的看法,放在宋朝來看,就已經完全過時了。
何況,就是在春秋時期,孔夫子那套也被證明是行不通的了。拿著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