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莊大人可知甲午之后,世人皆言若伊藤博文在中國為相,則中國也能強大之說?”
“略有耳聞,聽說伊藤博文在庚子年之后不做日本首相以后,曾經訪問中國,皇上也有以其為首相的心思,只是太后不允,所以未能如愿,而伊藤博文也甚為遺憾,畢竟能在中國為相和在日本一個小國為相,說起來還是天差地別的?!鼻f虎臣不明白為什么蔡元培會說這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情。
“那莊大人以為如果伊藤博文真的做了中國的首席軍機大臣,中國就能立刻強大了嗎?”
“呵呵,伊藤博文是沒來,如果真的當了大清的軍機首輔,怕是他一世的英名就要毀于一旦了!”莊虎臣對這個說法不值一哂。
蔡元培雙手一交,拍了個脆響道:“著??!大人見識果然不同凡響,我也斷定伊藤博文沒來中國是他走運,否則他的下場肯定好不了!”
“這沒什么奇怪的,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想扶大廈于將傾也是不可能的?!?
“對啊,現在國人重伊藤博文而輕李鴻章,說甲午之敗,是李鴻章敗給伊藤博文,笑話,一個是以北洋一旅之師對抗整個日本,后面還有朝廷的掣肘,李鴻章焉能不?。靠墒菃渭兛磦€人之能力,李鴻章強于伊藤博文遠矣,天下間皆謂伊藤博文強于李鴻章,卻不知伊藤博文自己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比李鴻章差的遠了!
而伊藤博文想在中國為相,也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超越李鴻章,證明自己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是可以和李鴻章并駕齊驅,甚至超過他的。伊藤博文自己可沒覺得甲午年,自己戰勝了李鴻章,他認為是日本戰勝了大清而已?!?
莊虎臣覺得這個話有點新鮮,李鴻章在北京議和的時候,和自己天天在一起,恨伊藤博文恨的牙癢,卻不知道伊藤博文居然對他如此的推崇。
“梁卓如在李鴻章死之后兩個月,就把甲午戰爭的責任分析透了,國人把所有的罪責推到李鴻章一人身上,不過是墻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的伎倆而已,朝廷中樞當道諸公執政誤國,把責任推到李鴻章一人身上,則‘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逃脫了罪責,而我中華四萬萬人都放棄了國民的責任,也是人人有罪!莊大人在甘軍出征的時候說‘鴉片戰爭之后的中國軍人都是有罪的’,這個話我很贊賞,可是罪孽的根源在哪里?這個挖不出來,改變不了,今后中國一樣要沉淪下去,萬劫不復!”
“鶴卿先生請講!”
“卓如先生評論李鴻章之時,不為世俗看法束縛,世人皆言李鴻章平長毛、捻子是他的功績,可是卓如先生卻引用德國宰相俾斯麥的話來反駁,屠殺同種同胞來保一姓王朝,在歐洲看來是可恥的!而李鴻章平生最大的恥辱恰恰是他屠殺了長毛的降兵,連與他共事多年的洋槍隊首領英國人戈登也從此棄他而去,而世人都說李鴻章的罪責是簽訂了不少的賣國條約,可是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下,誰能比李鴻章簽出更有利中國的條約?紛卿兄和湯生兄都是在庚子年后親身參與在北京議和的,你們自己說,能簽個不割地只賠款的條約有多難?”
莊虎臣和辜鴻銘連連點頭,北京議和的時候,幾個人都是把心都操碎了,可是還是要賠款,能不割地靠的不是他們幾個有多大的本事,而是英國、美國怕中國被瓜分以后,市場萎縮了,說穿了不值一提,“瓜分中國事小,動了英國、美國的市場則事打了”!城下之盟,哪里有商量的余地?
“伊藤博文平生最服膺的就是李鴻章,他對梁卓如先生的評價贊譽有加,經常捧出《李鴻章》傳里對自己和李鴻章的評價,可惜了??!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駐足日本之地,此乃立憲之國,且舉國人才輩出;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于中國之地,乃絕對專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無才,舉國之人才,一遇專制俱為奴才。李中堂若讀得此論,當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