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樣解釋《禮記》,邏輯上才說得通,主流解釋反而在閃爍其詞。
這還牽扯到花石綱臣子和百姓,有沒有義務“進獻”。
按照主流解釋,臣民就該進獻國君,進獻花石綱便有了理論支持。
而朱銘這樣解釋,臣民是否進獻國君,《禮記》并未規定相關義務。可以獻,也可以不獻,強行索要花石綱就是違背道理的。
眾士子面面相覷,他們傾向于朱銘的說法,但科舉考試肯定不敢這樣寫。
朱銘問張根:“張團練以為然否?”
“然也。”張根非常厭惡花石綱,他當然得支持這種說法。
李道沖派來的心腹,暗暗記下朱銘這番言論。
朱銘打著王安石的招牌,又說了一番道理,終于來到正題:“吾雖不才閱讀儒家經典時,也略有一些心得。我認為學子開蒙之后,應該先讀《小戴禮記·大學》,《大學》完全可以單獨成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者,大人之學。明德者,人具眾理而應萬事。親民者,可讀新民。明白了道理,就能吐故納新,德行和才學隨之精進。不斷精進,就能止于至善。這是《大學》的綱領,也是做人做事的綱領?!?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之法,我亦有所領悟,今后講《道用策》時會詳談?!?
“我輩讀書人,當以大學之道為根本。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李道沖派來的心腹,再次記下朱銘言論。
之前還算有王安石背書,此番說法卻屬于洛學,二程首先把《大學》單獨成篇的。這已經犯了徽宗朝的學禁!
洛學并未傳播到金州,特別是宋徽宗學禁之后,就連進京趕考的金州士子,都對二程的學問沒有什么了解。
此時聽朱銘說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子們都感到熱血沸騰,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