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冬日回京
不過這次就沒有必要再將禾州全部走一遍了,甚至無需從禾州穿過,只是借道禾州的一個小角,抄個近路,進入昂州。
再沿著原先的路,往長京走。
秋天的最后一天,一行又走到了玉曲河邊、臨江棧道上。
上次走過這里,是明德五年的早春。
此時已是明德七年的深秋。
差一季就三年了。
上回來的時候,一江春水,春雨如絲,打得水面滿是細密的漣漪。這回卻是秋水靜謐,如玉一樣的深綠,水位相仿,倒映著藍天白云,臨著這一江秋水是一條與水面幾乎垂直的石壁,石壁上被人開鑿出了一條棧道。
道人拄杖走在前邊,棗紅馬跟在后頭,三花貓時前時后的隨意跑動,燕子則貼著江面劃過,翅尖掠過江水,在綠綢中拉開一道口子。
忽然有叮叮當當的聲音傳來。
道人一邊聽著一邊往前望去。
這聲音顯然不是馬鈴聲,而像是用鏨子敲擊石壁的聲音,清脆悅耳,在兩山之間的河面上回蕩。
燕子飛去看了,但回來也沒說。
聲音很快變得清晰。
道人走過去才發現,是有人在棧道內側的石壁上開鑿石窟石刻。
叮叮當當,時刻不絕。
整條江上都是這聲音。
不知多少工人匠人在這棧道上,既有鑿刻石壁的,也有負責清理石塊的,還有埋鍋造飯的,以及負責監督的官員。見到一人一馬還帶著一只三花貓沿著棧道走來,都不由奇怪的看向他。
一張張面孔或是站在棧道上,或是站在木架子上,或是正在搬運石塊往河里扔,或是正拿著鑿子鏨子雕刻,都轉頭看向他。
道人步伐不變,依舊拄杖往前走著,也轉頭與他們一一對視。
同時看向這一路多出來的石窟石像。
石像低的和人差不多高高的有幾丈高,鑿刻的工匠須得站在木架子上才行。
石窟小的也就臉盆大,大的則有一兩丈高,深達七八尺,像是一間房間。
石窟是佛門文化,刻的以佛像為主。
各種各樣的佛像,眾位佛陀,菩薩羅漢,護法金剛,或坐或站,或大或小,活靈活現的呈現在了這臨江的石壁棧道之上。
這年頭的神像,既不刻意威武,也不顯得陰柔,或是竭力營造圣潔之感、宣揚神靈的無邊神力,都沒有,只是仿造這年頭的世間人,仿造這年頭世人心目中神靈的打扮,很真實的刻畫出趨近于人的神像。這說明大晏人的心態是很平和很平穩的,審美也很正常,覺得自己現在這樣就是當世最好的樣子,不可能有別的更好了,自然也無需從神像上邊來找補什么,這需要一種很難得的、極高的文化自信作為支撐。
千百年后,這便是代表著大晏的石刻文化,反應大晏社會審美與心態的文化了。
還有些不是佛像是人像。
便是下令出資打造這些石窟石像的人的像。
道人慢慢從中走過,與之會面。
其實很早以前他也曾見識過類似的成片的石窟石像,只是那時的他是以一個后世人的角度看的。
那時的石窟石像早已布滿歲月流淌的痕跡,石窟只剩下石窟,石像只剩下石像,最多在石像周圍有些大大小小的方形孔洞,那時從它身下走過的游客們都不解這些孔洞是用來做什么的,現在則看得分明——
這時候無論石窟也好,石像也罷,都是有門有梁又有頂的。
曾經作為后世人看見過的孔洞,便是插入梁柱的地方撐起大大小小的寺頂,都精致無比,雕梁畫棟,不像是石窟,而像是嵌入山體的寺廟,和后世看見的分明就是兩個模樣。
有匠人在為石窟安裝門。
有匠人在為屋頂鋪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