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和法國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的約定。
不過希特勒故意忽略了,法國因為對德國于1935回復義務兵制的擔憂,才選擇與蘇聯接近的事實。而恢復義務兵制的德國,其兵力迅速擴大到35萬。正是看到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恢復,法國才選擇了接近蘇聯。
所以法國面對這次德國軍隊進入萊茵非軍事區的行為,并沒有給予有力的回擊,只是將12個師調到法德邊境加強防御。
其實法國也有自己的難處,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法國在一戰中傷亡過大,民眾普遍的厭戰情緒非常嚴重。而政客們不敢做出讓民眾不滿的事情,所以只能眼睜睜看著德國軍隊占據萊茵非軍事區。
至于德國東面的鄰居波蘭的心情更是復雜。盡管有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波蘭人對德國仍然深懷戒心。作為法國的長期盟友,波蘭認為法國絕不可能容忍德國進軍萊茵蘭,因而在3月9日曾對法國提出“兩國的軍事同盟生效”。
當發現法國并不打算采取行動時,波蘭政府為自己的自作多情十分尷尬,并不得不向柏林做出解釋(希特勒卻表示很了解波蘭政府的難處)。
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在歐洲的其他盟國,都為此感到心寒,紛紛開始調整政策,使自己適應歐洲新的力量對比格局。連一向同英、法結盟的比利時與荷蘭,也先后宣告中立。
面對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一事,作為歐洲重要一員的羅馬尼亞怎么看?
埃德爾表示,搬張板凳坐著看。目前德國與羅馬尼亞關系不錯,兩國的軍事合作都令對方滿意。作為出色政治家的希特勒當然不會忘記羅馬尼亞,在進軍行動開始之前,希特勒曾經通過大使試探過羅馬尼亞的態度。
為此埃德爾表示,羅馬尼亞認為德國理應擁有在自己領土的駐軍權。為此大喜過望的希特勒公開的對其他人說到,“羅馬尼亞師德意志真正的朋友。”
沒錯,埃德爾就愿意看到德國重新武裝。沒有德國打破凡爾賽體系,怎么能讓羅馬尼亞在其中渾水摸魚呢?
為此埃德爾還需要一件保證羅馬尼亞的利益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