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936年之后,世界立刻被一件大事所關注,那就是德國軍隊再一次進入萊茵非軍事區。
2月29日凌晨,一支由19個步兵營和12個炮兵連組成的德軍(共約3萬人),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其中3個營越過萊茵河,向德國與比利時、法國交界的亞琛、特里爾和薩爾布呂肯推進。
上午10時,德國外長把法、英、意三國駐德大使召到威廉街(德國外交部所在地),交給他們一份廢除洛迦諾公約的照會和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的通知,同時還有一份德國新提出的“和平”方案。
參加此次召見的法國大使弗朗索瓦龐賽,后來這樣回顧說“希特勒打了他的對手一記耳光,而他在這樣做時還要說‘我向你提出了和平的建議!”
而在德軍進軍萊茵蘭兩個小時后,希特勒在國會的講壇上再次表現了他那煽動性的演講天才。出席旁聽這次國會演說的美國著名記者威廉·夏伊勒,記述了當時的場面。希特勒在大談了一通凡爾賽條約的壞處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威脅之后,不慌不忙地宣稱由于法蘇互助條約生效,德國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約束;“德國政府已從今天起重新確立了德國在非軍事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主權!”
盡管希特勒在國會演說中裝扮得十分沉著,內心卻是非常心虛和緊張的。
他后來也承認“在進軍萊茵蘭以后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好夾著尾巴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資利用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不夠的。”
而當德軍參謀總部收到來自巴黎的最初信息,說法國下令調派13個師去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時,德國陸軍參謀總長貝克將軍,要求撤回已經越過萊茵河的3營德軍。這些德軍高級將領們認為,法國人這次對于關系他們國家安危的大事,是不會不采取行動的。
但是,希特勒以他那賭徒的心理和特殊的政治嗅覺,繼續把寶押在英、法不會采取實際制裁行動的估計上面,拒絕了將軍們的撤兵建議。盡管如果英國和法國真的進行軍事干涉的話,不僅德軍“只好夾著尾巴撤退”,而且很可能意味著希特勒本人和政權的垮臺。
但是不得不承認,希特勒的確非常有遠見,他抓住了最好的時機。
意大利開始轉變態度,哪怕是不支持德國但是也不會反對。
之前意大利和德國在奧地利問題上有尖銳矛盾,一直和英法一起反對德國的擴軍備戰。不過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時候,英國倡導國際聯盟對意大利制裁,而德國采取中立,還在戰爭中對意大利進行大量援助。所以在1私下意大利向德國保證德國未來進軍行動不加干預。
而英國在不久前又在海軍軍備控制問題上,從德國人那里得到了滿意的結果,也不會再這個問題上對德國采取軍事行動。要知道英國一直以來對歐洲采取大陸均勢的做法,而法國本來在歐洲就有些一家獨大的嫌疑,能有一個牽制法國實力的德國隊英國也是有好處的。
另外英國經濟也是一團糟糕,在1931年下半年放棄了執行數個世紀的金本位制度,英國的經濟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過來。
至于關系最大的法國,多年以來法國政壇異常的混亂。左右翼政黨,相互指著已經嚴重拖累法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法國眾議院剛剛通過的法蘇互助條約,更是給了希特勒借口。
他攻擊法蘇互助條約是“把共產主義引進歐洲舞臺”,是與洛迦諾公約所規定的義務不能相容的,宣稱這“帶來了一個法律上不安的因素”。
該條約規定,當法蘇任何一方成為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兩國保證立即相互進行支援和協助。
而法蘇互助條約,的確違背了洛迦諾公約中關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