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在中日交戰中渡過了1937年,這一年里最大的關注點就是中日的交戰。
而與歷史上相同的是校長依然決定在上海與日軍交戰,不同的是這次淞滬會戰并不只是打了三個月,而是到現在都沒有結束。目前中日兩國上百萬聚集在蘇滬地帶進行著交戰,目前兩方傷亡人數分別是在35萬與6萬。、
而根據莫德爾克中將的報告,目前南京方面鑒于蘇滬會戰巨大的傷亡,打算撤離軍隊。而在這次淞滬會戰中,羅德械師全員參戰,正是他們的參戰才讓日軍遲遲得不到突破,不過目前羅德械師傷亡過半,已經失去繼續戰斗的能力。
而南京政府看到自己最精銳的部隊已經無力再戰,所以才做出放棄上海等地的決定。幸好從羅馬尼亞采購的軍械已經在廣州上岸了,補充裝備的羅德械師,相信在接下來的戰斗中,必然有更加優異的表現。
而時間進入1938的時候,一件大事的發生讓所有人的目光離開了遠東的硝煙大地,德國宣布與奧地利合并。
自從神圣羅馬帝國也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瓦解后,以德意志文化為中心,圍繞日耳曼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一直都是許多德國人的夢想。
正是這個夢想成就了后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但隨著一戰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與奧匈帝國滅亡,成立一個以德意志文化為中心的大國的夢想似乎落空了。
但也就在這時,文化同根同源的德意志和奧地利各有一些統一的聲音出現。而且聲勢越來越大,德奧合并的力量重新嶄露頭角,但兩國始終維持著邊緣地位。
然而《凡爾賽條約》中第80條,為了懲罰戰敗國,明確否定了德奧合并的可能性。盡管沒有立即成功,但德奧合并從此之后即成為奧地利政治的一個重要議題,議會被分成了兩派一部分社會民主黨人支持合并,而基督教民主黨人,出于對德國新教主義的恐懼,抵制合并。
在德國,對于黨而言德奧合并是唯一的選擇。出生在奧地利的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直言不諱“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回歸德意志,不是因為什么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并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并。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
30年代,奧地利的黨在議會選舉中勢力愈來愈大。面對當局的鎮壓,他們在全國各地進行了數次恐怖襲擊和反鎮壓運動。
1934年,在希特勒的首肯下,奧地利黨刺殺總理陶爾斐斯,企圖發動政變。雖然結局以失敗告終,但這對當時的奧地利政局而言可謂是一次大地震。德奧合并和化幾乎成了不可阻擋的潮流。
奧地利當局對德國一直采取一種小心翼翼的“半綏靖式”外交政策,企圖換取獨立。然而希特勒持續向奧地利政府施壓,迫使其承認奧地利黨的合法地位,甚至讓奧黨參與處理政事。
讓希特勒這樣的做的原因,除了因為迫切需要將德意志族聯合到一起之外,還有就是他在萊茵軍事化中看到英法的無力,讓他對于合并奧地利變得更加的迫切了。當然在這之前1936年7月簽訂的奧德協定也是希特勒吞并奧地利重要的一步。
該協定規定德國承認了奧地利的主權。但是在對德關系上,它強迫奧地利政府實行的政策是以奧地利是德意志國家為出發點的。奧地利實際上要服從于德國的對外政策。
1938年1月,奧地利的分子接到了柏林關于準備叛亂的指示。2月4日德國宣布改組中央機關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希特勒把國家元首和最高統帥的職權集中到了自己手里。德國開始實行與奧地利的合并計劃。
2月7日,奧地利的總理舒施尼格被請到貝希特斯加登的希特勒官邸。為了恐嚇奧地利總理,凱特爾當著他的面向元首報告德軍準備入侵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