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對于奧匈皇儲的被刺殺,根本顧不過來。
至于法國,卡約丑聞現在才是國民眾關注的焦點。這一被視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歷史上最大丑聞之一的謀殺案,發生于1914年3月16日,法國前總理、時任財政部長的約瑟夫·卡約之妻昂里埃特·卡約槍殺了《費加羅報》主編加斯頓·卡爾梅特。
促使卡約夫人行兇的動機,緣于卡爾梅特所操縱的一系列針對其丈夫的人身攻擊。作為當時法國政壇的重量級人物,約瑟夫·卡約的反戰立場無疑使其成為右翼的眼中釘。
法國最重要的右翼刊物《費加羅報》的主編卡爾梅特在報紙上對其展開了長篇累牘的筆墨攻擊。自1913年11月開始,卡爾梅特在報紙上宣稱,卡約在1911年擔任財政部長期間在一起財政丑聞中阻礙司法,他還指控卡約對德國過于軟弱。后來,卡爾梅特甚至打破了巴黎新聞界的不成文原則,將槍口對準卡約的私生活。
卡爾梅特首先將13年前卡約寫給其第一任妻子的情書公諸于眾,卡約兩面派的立場在其對情人的傾訴中暴露無遺“收入稅正因要實施它所以表面上我得反對它。”卡爾梅特還威脅要繼續公布卡約與其第二任妻子昂里埃特之間的情書。由于在卡約與昂里埃特相戀期間兩人都另有家庭,這封信無疑也是兩人通奸的證據,足以表明卡約在道德上的缺陷。為捍衛尊嚴,卡約已勢必要向卡爾梅特提出決斗的挑戰。
但在此之前,忍無可忍的卡約夫人于3月16日拜訪了卡爾梅特。在獲準進入后者的辦公室后,卡約夫人掏出早已準備好的左輪手槍連發六槍,卡爾梅特即刻死亡。卡約夫人被當場逮捕,并對槍殺行為供認不諱。
如此好的時機就這樣被白白浪費了,于此同時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和總理維維安尼在敦刻爾克乘坐法國號戰列艦,開始起航準備前往圣彼得堡訪問。他們是為了鞏固法俄同盟關系,同時也是關于巴爾干問題進行商討。
在法國看來巴爾干問題對其沒有太多利益,他們希望俄國將更多精力放在德國身上,這才法國同俄國結盟的主要目的,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巴爾干與奧匈爭奪上,很明顯他們對于俄國在巴爾干搓搓逼人的態度也是有所不滿。
在7月20日抵達圣彼得堡后,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在同尼古拉二世的歡迎晚宴中提出。俄法同盟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對德國的恐懼上。這個同盟使用陸海軍支撐起來的,雙方都看中對方。他還向沙皇承諾,陛下可以信任法國,法國在未來會像過去一樣與俄國展開真誠的長期合作。
不過這位法國總統并不知道奧匈的企圖,而俄國通過解譯奧匈的電報,知道維也納想和塞爾維亞打仗,這為將來埋下了伏筆。
在隨后法國代表團參觀了圣彼得堡這座城市,觀看了俄國的各個階層的生活。在法國代表團的最后訪問時間,總理維維安尼(也兼任著外交部長)命令法國大使寫一份公報,總結一下這次首腦峰會的成果。
大使帕雷奧洛格在餐桌上草擬了一份簡短的稿件;兩國政府為維護歐洲實力平衡交換了各自的觀點和意圖,具體到巴爾干半島,兩國的看法是絕對一致的。維維安尼對稿件的最后一個短語表示不贊同,指出法國和俄國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并非絕對一致的。
帕雷奧洛格考慮到這只是一個措辭問題,于是收回了原稿件。他又從新草擬了另一份;法俄同盟對有關歐洲的和平、實力平衡等諸多問題形成了完一致的看法,而且對于東方的看法更是如此(沒有人會懷疑這指得是塞爾維亞)。隨后兩國高層都完同意這份雖說乏味卻具有暗示性的公報。
至此法國完在不知情的狀態下,給予了俄國對同盟的保證,現在就看維也納方面的如何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