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指美國與歐洲的關系,不適用于世界的其他地區,同時特指政治、軍事,而不包括經濟與文化。”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美國只是不卷入歐洲的軍政紛爭,歐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則不見得要中立,特別是美洲。
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在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咨文中表明了孤立主義的紅線“我們對歐洲國家將其制度擴張到西半球任何地區的所有企圖,都視之為對我們的和平與安的危害。我們不曾也不會干涉任何歐洲國家的現存殖民地或屬地,但是對那些已經宣布獨立的國家,任何歐洲國家為了壓迫它們而進行的任何干涉,我們都將視之為對美國不友好的表現。”
也就是說列強在歐洲搞事美國不管,在美洲搞事就屬于美國的核心利益了。第二層意思是,孤立主義只是軍事、政治的不介入,但在經濟、文化上卻要求必須機會均等。即使在你們的殖民地也要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在公海則要求海上航行自由,這個原則透著一股后進強國的蠻勁,與門羅主義有著相同的底氣,都是在說美國的孤立主義是有條件、有底線的。總之,孤立主義是為經濟服務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戰爆發后,交戰雙方海量的、高價的軍需訂單塞滿了美國商人的口袋。1914年8月,法國把大批黃金運到美國摩根公司的保險柜里,換來1億美元的貸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貸給英法兩國5億美元,這些錢只能買美國貨。供應俄國的貸款和軍需也有47億多。一戰中,美國對德國等同盟國的貿易也來者不拒。
但是英國的海上力量太強大,封鎖了對德貿易。英軍的海上優勢使美國的中立貿易快速演變成了事實上的向協約國輸血的通道,英美海上貿易成為德國人的心頭恨,美德矛盾開始加劇。
1915年2月4日,德國海軍部開啟無限制潛艇戰,對英國諸島劃出封鎖區,所有通行的水面船只,無論軍民,都將在不經警告的情況下予以攻擊。航運自由被限制,美國人沒法做生意了。
1915年3月28日,美國郵輪“法拉巴”號被擊沉,一名美國人死亡。5周后,一艘英國大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在南愛爾蘭海面被擊沉,一千余人死亡,其中128名是美國人。盧西塔尼亞號事件造成平民傷亡,在美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當德國人歡呼“我們以歡樂的自豪,注視著我國海軍的這一最近功績”時,在美國公眾中則形成了德國人窮兇極惡不尊重基本人權的輿論。
威爾遜總統為此連發措辭極為強硬、語帶威脅的外交照會。因不滿這個可能導致外交走火釀成戰爭的照會,時任美國國務卿、和平主義者布賴恩憤然辭職。其實,威爾遜當時的最大政治目標是在1916年連任,在競選中他打出了“他讓我們遠離了戰爭”的口號,標榜自己使美國在不參戰的情況下延續貿易。
南方出身的威爾遜極需要在戰爭貿易中獲益最大的東北部和五大湖地區的選票,讓這些選民繼續從戰爭中獲利。不為戰爭買單是威爾遜能否連任的前提。好在這以后,德國的潛艇戰有些收斂,但是1916年3月24日,又發生了“沙塞克斯號”事件。德國潛艇在英吉利海峽無預警擊沉了法國客輪“沙塞克斯號”,80名乘客重傷或溺死,其中有4個美國人。這件事雖然并不嚴重,但對本已惡化的美德關系無異于火上澆油。
1916年美國的貿易順差“由43億多美元增至20余億美元,即增加了37倍”。一戰的戰爭財使美國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工農業特別是軍工業發展極快,金融上也贏得了主動權,從債務國一躍變為債權國。對比美國分別與協約國和同盟國的交易額就會發現,美國與協約國在經濟上捆綁得更緊,美國輸出到德國的資本僅占美國輸出資本總額的2。而如果協約國戰敗,美國的巨額投資將化為烏有,這顯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