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東西線戰役爆發時間都是交替進行。這也是因為德軍的物資儲備只能維持一個方向的高強的作戰,·所以也造成了德國關于東西線之爭。羅馬尼亞軍方也是看到了德國的困境,所以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軍事物資,擊敗保加利亞打通和協約國的聯系就成為當務之急。
在詢問完軍方后,埃德爾轉頭問起了首相。“政府方面需要做好宣戰后的準備。”
面對埃德爾的話,作為政府首腦的布勒蒂亞努首相必做出表態,只見他站起來講到。“這點政府已經在準備了,不會拖后腿的。”
首相回答的輕描淡染,不代表政府的工作就少。實際上這工作已經快讓首相閣下頭上已經不多的毛發,有變得更加稀松的傾向。主要原因就是羅馬尼亞的經濟和德奧高度的吻合,再加上其境內眾多的德奧資本,在戰爭爆發后該如何定義這些資本就是政府考慮的難題。
在1917初在羅馬尼亞政府統計中,羅馬尼亞規模化的企業中有27存在德奧的資本,其中有9是其獨資所有。在牽扯德奧資本中的行業中,糧食加工、運輸業、機械加工業等是其投資的主要目標。
而且根據政府的調查,德奧兩國資本在羅馬尼亞投資達到124億英鎊的規模,而英、法、俄三國加起來不到四千萬英鎊。當這份報告送到埃德爾面前的時候,他才知道德奧在羅馬尼亞做的不少。
有四分之一工人需要仰仗德奧的資本吃飯,這讓羅馬尼亞和其牽扯太多。要不是知道協約國必勝,埃德爾都不敢向德奧宣戰因為這會讓其國內自己先亂起來。
所以處置德奧在羅的資本就成為政府的一大難點。尤其是羅馬尼亞一站后還繼續要從德奧獲得技術、設備及其人才,所以還不能向美、英、法等國學習將其沒收,這也更加劇了首相頭發的消減速度。
在處置德奧資本的難點就讓首相傷腦筋。還有軍事動員后,羅馬尼亞的經濟如何快速的轉型為軍事服務,也是他要為此頭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