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總動員在歐洲各國已經相當相當熟練了。從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憑借領先球的動員機制,快速擊敗人口和國力在自己之上的法國后,就已經被各國紛紛效仿。
而到了一戰的時候各國動員機制已經十分健,不過對于動員做的最充分的依然是德國。其憑借高達10人口動員率,吊打其他列強4~5的動員率。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西線同英法平分秋色的同時,還能聯合奧匈打崩東線俄國的主要因素。
而羅馬尼亞目前所面臨的局面,必須達到12的動員率才能應對目前的局勢。不過還好羅馬尼亞現在經濟不錯,有財力讓軍方做到這一點,但是對于目前才一千萬人口的羅馬尼亞而言,那一開始就是奔著總動員而來。不過為了心中羅馬尼亞利益最大化,埃德爾和政府、軍方都是拿出自己最大都是努力。
所以在會議上政府和軍方都是奔著各自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去。隨著議題一個個拿出解決方案,很快關于戰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一直到會議最后,首相布勒蒂亞努提議道。“陛下,關于談判為了保證順利,我認為應該派遣一位重臣前往親自談判,現在依靠電報會有隱患。”
看著首相皺著眉頭說出擔憂,埃德爾看了一眼外交大臣后,詢問道。“首相,你認為誰是合適的人選呢?”
面對國王的詢問,布勒蒂亞努首相頭也不抬的講到。“外交大臣閣下就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埃德爾聽著首相的話,看著身為外交大臣的巴爾諾斯克問道。“你覺得呢?外交大臣。”
面對埃德爾的詢問,五十多歲的外交大臣用慎重的語氣講到。“陛下,對于首相的提議我是非常贊同,只是人選上還需要陛下決定。”
聽到身為外交大臣巴爾諾斯克的話,埃德爾不禁心中一樂。這個老滑頭明知道首相在這個時間段,不可能走開親自去談判。除了他這個身為外交大臣人算精通外交談判的重臣之外,難道還能派遣其他人去。
盡管在心中對外交大臣有點非議,但是埃德爾還是認可首相的提議,談判是電報來往容易泄露,不如讓外交大臣親自前去談判來的好。
“首相的提議我也認可,那么就勞煩外交大臣親自跑一趟了。”
在看到國王答應了首相的提議后,身為外交大臣的巴爾諾斯克算得上心花怒放。他可是知道這場談判的重要性,不管是為了名聲還是實利他都要參與其中,這也是前天他親自跑首相家中商談的原因。
看著有些激動的外交大臣,剛剛提出建議的首相閣下反而要平靜的多。在他看來接下來一段時間軍方要勢力大漲,而且這段時間還不短。因為在布勒蒂亞努首相看來,同盟國的失敗已經成為必然。那么依靠獲勝大漲的軍方勢力,必須得到來自政府的牽制,所以談判的功勞就只能政府獨領才行,這也是他答應外交大臣的原因所在。
面對政府主導了談判的舉動,軍方當然有所不滿。不過作為軍方三巨頭的普烈山和庫爾圖瓦上將等人,當然知道輕重。馬上面臨的戰爭局勢已經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完沒有心思放在這上面。而且他們知道只要戰爭勝利,那么軍方勢力大漲就會成為必然,畢竟開疆擴土也是要軍隊戰斗才能獲得。
這場會議一直開到華燈初上才結束,看著會議結束后一個個離場的重臣們,作為總參謀長的普列山上將也是收拾東西準備回總參謀部,現在還有好幾個軍事難題等的參謀們解決,他需要過去監督一下才行。
“總參謀長閣下,陛下讓你等一會。”
一名侍從小聲的對普列山講到。這讓總參謀長的收拾的動作緩慢了起來,在謝絕了軍方同僚一起離開的邀請后,拖到最后的普烈山上將在另一個休息室見到了國王。
拿著熱毛巾捂臉緩解一下疲勞的埃德爾對總參謀長問道。“聽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