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由大會主席克列孟梭總理提出。法國不僅要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還要將法國的邊界東移到萊茵河,并主張將萊茵河左岸的德國各省合并成一個獨立國家。法國赤裸裸想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建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野心,一開始就被英法意三國給拒絕。他們擊敗德國可不是想給歐陸找個霸主。
面對美英意三國的激烈反對,克列孟梭不得不放棄這個條件。雖然被迫放棄了建立萊茵國的要求,但作為交換條件,他又提出由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左岸30年,并將薩爾礦區交給法國。克列孟梭所提的薩爾礦區,是靠近法國邊境的薩爾市,這里有一個巨大煤層的工業和運輸中心。其工廠生產鐵和鋼、糖、啤酒、陶器、光學儀器、機器和建筑材料。尤其是這里產煤業能滿足魯爾地區三分之一的需求,所以為了進一步掐指住德國的實力,克列孟梭提出了薩爾問題。
美國總統威爾遜對法國這項新的要求非常惱火。他不耐煩地說到“他從來沒有聽到還有個什么薩爾問題。”
對此,克列孟梭氣得暴跳如雷,攻擊威爾遜是個親德分子,并強硬地宣稱“任何一個法國總理都不會簽署一項不把薩爾并入法國的條約。”
但威爾遜也不示弱,他冷冰冰地譏諷克列孟梭說“你的意思是說,如果法國得不到它想要的東西,就會拒絕同我們合作?這樣看來,你是希望我回家了。”
面對債主的威脅,克里孟梭回答說“我并不希望你回家,我本人倒是想回去。”
關于薩爾的問題,就這樣不歡而散。面對美法的爭執,老奸油滑的勞合·喬治充分的施展了自己手段。他先和威爾遜總統在這個問題上結成同盟,然后又同克列孟梭私下商議,不能讓美國離開和會,暗示其可以將薩爾從劃歸法國,改為設立時間的委任統治。
克列孟梭對于英美聯合的壓力有些力不從心,考慮到法國缺少英美支持后沒有能力維持歐洲秩序,所以他答應了喬治首相給出的條件。不過對于委任統治時間,兩方又進行了爭執。
法國方面認為時間應該是在25年,而英美認為這個時間太長,在未來會激怒德國挑起歐洲新的爭端,所以建議是10年。又經過一番爭執之后,他們終于給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年限15年。在15年后薩爾礦區進行民眾公投,決定自己的歸屬。
為了徹底削弱德國,法國還提出了三項要求一是在德國東邊建立一個包括波茲南和但澤在內的強大波蘭。其理由是對付來自俄國的紅色威脅。
二是盡力掏盡德國人的腰包,要求德國必須賠償6000億—0億金馬克的戰爭損失。
三是徹底摧毀德國的軍事機器,特別是要限制德國的陸軍數量和軍火生產。
法國的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英美兩國的反對。英美認為,按照法國的藍圖建立新的波蘭就意味著法國在歐洲地位的加強,因而都不贊成法國的主張。
勞合·喬治對克里孟梭說“不要建立一個新的阿爾薩斯—洛林了。”
英美也都不想利用德的賠款來加強法國的力量,特別是美國更擔心法國的過分要求會打死德國這個下蛋的母雞。
勞合·喬治提出,賠償不能過分,只能由參加戰爭的這一代人負擔。威爾遜主張先不要確定賠款數額,可將這一問題交由一特別委員會研究解決。
對于限制德國軍備問題,英美同法國的意圖也不相同。它們的主要興趣是削弱德國的海軍力量,而對陸軍則主張寬大為懷,給德國保留一支為鎮壓布爾什維克所必須的力量。
過在談到建立波蘭問題時,一直觀看這場大戲的布勒蒂亞努首相也牽扯其中。因為波蘭代表團提出,羅馬尼亞目前占領的利沃夫地區是一直都是波蘭人的聚集地,希望羅馬尼亞將該地區教給波蘭,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