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最大的憑證就是自從1905年后,羅馬尼亞工業化所帶來的經濟高增長。并且把這段高速增長時期,稱之為羅馬尼亞的黃金時代。而且在吞并巨大的新領土后,羅馬尼亞經濟增長必將迎來一個新的增長點。
而不認同該文章的主要觀點就是,羅馬尼亞目前的支柱產業,是以汽車制造、石油化工、農業以及其關聯的食品加工業為主。而這些產業在之前主要利用技術和大工廠化的優勢,以及戰爭造成的壟斷性經營為主。
而目前在汽車制造業,英法通過戰爭的刺激,已經有不遜色羅馬尼亞的規模。而石油化工業以及糧食加工業,也將面臨戰爭結束后的競爭。之前利用戰爭大發其財的機會已經一去不復返,而目前支撐羅馬尼亞的工業,能不能競爭過其他國家這也成問題。
而新占領土上,遠超本國原有面積,而且其民族多樣性也將考驗政府工作的能力。要是一個不好,說不得會引起該地區動蕩不安。尤其是目前占據羅馬尼亞第二大民族的匈牙利人,其引發動蕩的可能性遠超其他民族。這些都很有可能拖累目前良好的經濟增長。
兩方觀點在國內爭論不休,目前誰也說不服誰。這也代表了目前羅馬尼亞獲得讓人眼紅成果后,國內民眾對自身認知的分歧。樂觀主義者支持這篇文章,而悲觀主義者則持反對態度。這兩方支持率基本達到勢均力敵,所以在國內誰也說不服誰。
更為有趣的是,這篇文章也被其他國家轉載,其中英法兩國國內沒有引起多少波瀾。其主流觀點就是,這是一個被獲得巨大成果沖昏頭腦小國的意淫。兩國目前的地位可是經過數百年打拼才獲得的地位,一個巴爾干國家發展不過才幾年就敢自比大國。
而這篇文章在意大利卻引起巨大的轟動。其國內民眾對此卻是深信不疑。不少人認為,政府不作為應該對即將被取代的大國地位負責,為此還引發民眾的抗議。在不少抗議集會中,組織者都引用這篇文章。按照他們的話說,正是才導致意大利即將要被羅馬尼亞取代。為此意大利政府甚至通過外交渠道,向羅馬尼亞發出了抗議。讓一直以來因為文化和語言相近關系不錯的兩國,起了一些波瀾。
埃德爾也看過這份外交照會,為此他只付諸一笑。對于這篇文章的作者他也了解過,是一名大學教授,只是興趣所致才寫下這篇文章。對于能有如此引起巨大的影響,萬萬也沒有料到。
對于目前的爭論,埃德爾并沒有干涉。在他看來,這場爭論來的適逢其會,能讓民眾能加深刻的了解到目前羅馬尼亞的實力。不管對提高國家的凝聚力,還是威懾住新領土的其他各族民眾,都有巨大的好處。很多時候,沖突就是不能認清對手的實力。而場討論至少讓不少人認清羅馬尼亞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