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她們就跟在后邊跑,有什么掉下來就撿。
中西部地區一所旅館的廚師把一桶殘菜剩羹放在廚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來個人從黑暗中沖出來搶。人們還看到,有人全家走進垃圾堆撿骨頭和西瓜皮來啃。因為蛆蟲多,芝加哥市有一個寡婦在撿東西吃時總是先把眼鏡摘掉,眼不見為凈。
既然美國人民都過得這么差,那么歐洲方面呢?
首先作為歐洲起到主導作用的英法兩國也損失摻重,此時英國傳統的重工業也日薄西山。1921年英國的失業率達到了將近百分之十七。在整個1920年代,英國的失業人口常年保持在一百萬左右。
大蕭條自然火上澆油,當英國對外貿易消減了23,其中大量銀行破產,企業倒閉,工人失業。而在這期間工黨政府采取的措施也是標準的古典自由主義。這些措施的結果,不是失業,就是工資削減,當然無法挽救英國經濟。不過還好英國還有殖民地可以傾銷產品,不過也讓英國顧不得應對歐洲事物,首先他需要全力自救。
而法國方面,直到1931年才遭到大蕭條的直接打擊,但是在兩年之內,法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六。整個三十年代法國經濟都處于危機之中,直到1939年6月,法國工業生產才恢復到1931年的水平。而直到二戰后的1950年,法國工業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如果說英法還有喘息機會的話,那么德國最慘。
1924年起,通過道威斯計劃和揚計劃,魏瑪德國經濟暫時穩定下來。不過,正是由于這個時期德國追隨美國的“經濟理性化”,德國工人的勞動條件在惡化,失業率也在上升。
也正是由于這兩個計劃的作用,魏瑪經濟對美國的依附性也就特別深刻。截至1928年,美國在魏瑪德國的投資高達四十億美元,而當時美國在歐洲的總投資為八十億美元。
大蕭條對魏瑪經濟的打擊也就特別嚴重。德國的工業產出大幅度下降,勞動者自然在劫難逃,到了1932年初,德國的官方失業率高達三分之一,也就是六百萬勞動者,這個數字還沒有算上兩百萬“非官方”失業者。
至于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在這次大蕭條中損失巨大,銀行破產、企業停工、人民失業,同樣折磨著各國政府。而這次的大蕭條也造成歐洲人民的思想分裂,左翼右翼政黨吸引了大量人關注,他們迫切需要一個政府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至于同屬于歐洲的羅馬尼亞自然也無法避免,一樣受到大蕭條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