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是一門技術,花錢則是一門藝術。
世界上花錢最多的,同時也最應該學習這門藝術的是政府機構。他們經常做著花一萬元干一千元元的事,若是有人異議的話,就再花一萬元去調查。
最會花錢的當屬金融機構,為了給自己賺錢,昧著良心的銀行家們總能想出用一千元干一萬元的事的法子,某些時候,他們連這一千元都不想花。
對大部分人來說,用一千元做一萬元的事很困難,但用一千萬元去做一億元才能做的事,有時候又會變的簡單。
蘇城有許多花錢的選擇,最終,他還是決定將之用于投資公司和大華實驗室。
霍昌等人極力推崇的擴大生產的舉措,則被蘇城毫不猶豫的否決。
誠然,現在擴大生產,確實能夠為公司賺到大量的利潤,就是用后世的眼光來看,純粹的大工業生產直到2008年還是能賺錢的,而且,只要熬過金融危機的寒冬,活下來的工廠并不會比往年更難過。
以大華實業旗下工廠的收益率,投資生產每年至少可以賺到20%的利潤,而且它的容量非常大,投入100億元或500億元都不會遇到瓶頸。
然而,考慮到人的因素,蘇城還是拒絕了擴大而帶來的利潤與影響力。
94年的人工成本是很便宜,但到了20年以后,當人口紅利漸漸消失,工人的人工成本上升以后,擴張成幾十萬人的大華實業又該怎么做?
94年20歲左右的年輕工人,到了2014年是40歲。若是遭遇生產縮減,大規模的裁員帶來的不止是企業的不安,還有無數家庭的破裂。
蘇城也沒有自信帶領幾十萬上百萬人,闖過以后的層層狙擊。因為作為人,他不會像是機器那樣。具有穩定的邏輯需求曲線,無論是工人還是公司職員,永遠都會要求更好的待遇和福利,在經濟上升期,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難,但到了經濟下降期。要維持眾多人的需求就困難了。
美國通用就是個不錯的范例。他們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市值數千億美元,比某些小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都要高。然而,歷經百年的通用集團盡管依舊是國際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選手,可它茫茫多的退休工人,尤其是高待遇的退休工人。還是讓整個集團入不敷出。
90年代的中國國企亦有同樣的問題,當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入廠的工人開始大批量的退休的時候,再好的壟斷企業也支撐不住這種純粹的消耗。
相似的問題還發生在日本,當他們因為自己的公司總是為全體社員而服務,進而歡欣鼓舞的時候,失去的十年,以及失去的二十年緩緩揭起了大幕。最終,沒有倒閉的大型企業再也不敢繼續以前的年功序列體制,轉而開始大肆聘用勞動派遣工,等于是放棄了對工作者的保障。
這種無法預知而且不斷膨脹的人工風險,即使是一個國家都無法承受,蘇城自然非常謹慎。他深知自己的管理水平一般,所以總是盡其所能的發揮其本人的避險能力。
聘用更少的職工,聘用更優秀的職工,并且不斷的培訓自己的職工,這也是一種公司避險的手段。
哪怕是到了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較少而優秀的員工也不至于變成巨大的負擔,至不濟,也可以學著中船重工這樣的企業做外包。相比之下,礦業集團、輕工集團等人多而技術水平弱的國企,在日子不好過的時候。想崛起就太不容易了。
正因為如此,大華實業旗下始終保持擴張的也僅僅是大華船業了。
雖然造船業到了07年以后,會遭遇極大的蕭條,但lng船直到2014年,依舊是民用造船業皇冠上明珠,訂單滿滿,就中國的狀況來看,說是中國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也沒什么問題。
它的含金量,是一點都不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