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過個場面,以示儲君尊貴。
朱允熥簡單說了兩句,便讓二人去忙。
端起茶杯,朱允熥的目光,看向了長案的五方玉璽。
年紀輕輕的,就有種當皇帝的感覺了......
玉璽,是皇權的體現。
只要握有玉璽,甭管是不是皇帝,都可以行使皇權。
最經典的莫過于清朝的慈禧太后,她最初的權力,便是來自兩塊皇帝印璽。
清抄宗咸豐快嘎了的時候,任命了八位輔政大臣,輔佐幼主。
(咸豐皇帝在位期間,被英法聯軍抄家,火燒圓明園,故稱清抄宗。)
咸豐為了防止輔政大臣擅權弄勢,準備了兩方印章來制衡。
一方印章名為“賞御”,由皇后執掌。
另一方印章名為“同道堂”,由皇太子執掌,也就是同治。
但同治才六歲,那印章由慈禧代管。
任何一道輔政大臣所擬的圣旨,必須加蓋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結果慈禧聯合老情人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干掉了八大輔政大臣。
慈安太后沒有主見,死的早,兩枚印璽被慈禧得到,從而徹底掌控滿清決策權。
......
朱允熥擁有五塊皇帝玉璽,得文武百官擁護。
無疑是半個皇帝。
可以說他這個皇太孫,是名副其實的大明帝國常務副皇帝!
思緒收回,朱允熥繼續看奏疏。
帝王越是勤奮,手中權力越是牢固。
相反,懶政大概率會被架空。
自從朱允熥在京師推行考成法,各部官員越發積極。
原本都察院的御史們只知道噴人。
現在也絞盡腦汁,為國獻策。
朱允熥隨手翻看一本奏章,便是都察院御史的陳奏。
監察御史裴承祖的上奏:“平越、龍里、新添、都勻等衛,平浪等長官司諸種苗蠻,不知王化,宜設儒學,使知詩書。”
意見很有建設性。
幾個地方都在貴州地區,大明目前對貴州的管理有待加強。
朱允熥往前翻了翻,找到一道類似奏疏。
是戶部知印張水清的上疏:“云南、四川諸處,邊夷之地,民皆啰啰,朝廷與以世襲土官,于三綱五常之道,懵然不知,宜設學校,以教其子弟。”
說的都是對西南地區的教化問題。
這也正是朱允熥接下來想要推行的。
如嶺北大都護府那樣,邊疆地區想要進行長久的治理,必須進行教化。
教育工作要跟上。
朱元璋是位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帝王。
明初的社會,在經歷元末戰火之后,能夠獲得幸存的,大都是一些奸詐狡猾之徒。
那些老實善良的人,早已在歷史的變動中,成為了枯骨。
為了改正民風,教化百姓,并加強對王朝統治的鞏固,朱元璋進行一場全民化教育普及。
其中的教育機構,統稱為申明亭,意為開導百姓,以尊教化。
政令一出,明朝所管轄的村莊內,紛紛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申明亭。
在這里,明朝皇帝所頒布的政令與旨意,都得到了良好的學習與傳播。
這是針對成年人的。
教育從娃娃抓起,朱元璋深知這個道理,他下令在全國各府、州、縣皆立社學,讓老百姓的孩子讀得起書。
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十五歲以下之幼童。
教育內容包括御制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
明朝的教育,從中央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