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可以織布,這里的布料有三種,麻布、葛布和絲綢,其中麻布的產量最大。此地有野蠶,古人捕捉之后人工飼養,并且在田間植桑。絲綢的產量很低,但是此地的人口也少啊,而且對東西非常珍惜。
他們平時下地干活穿的衣服,不追求華美,就講究結實耐用,基本是麻衣,磨破了可以打補丁,穿壞了也不心疼,破布頭還可以浸油扎火把或當其他的燃料。但是當地人在節日里穿的衣服就很漂亮了,誰家沒有精心保存幾套絲綢啊。
冬季里的御寒衣物主要是裘皮,麋鹿皮是最珍貴的,還可以用來做被褥,更多的是竹鼠皮。竹鼠皮的衣物,此地的大人小孩幾乎都有幾套。
這里沒有外面那種油漆,木質器物的防腐與密封則用桐油,當地還有一種膠樹,提煉出的樹脂還有防蟲蛀的效果。桐油不是梧桐籽油,而是另一種植物,桐油樹是這里的山野中原先就有的,如今也被人工種植。
丁齊等人曾在深山中看見了桐油樹,當時畢學成還認成了沒有熟悉的小桔子,其實那是桐油果,丁齊小時候就見過。他們在山中還看見了香櫞果,果實也很像桔子,但是枝條上帶刺,果實有一種奇特的香味,可以制作香料或芳香劑。
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雞、紡麻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家養豬,養蠶加工絲綢的人家不到十分之一。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在基本的自給自足基礎上,只能選擇少數幾種副業,其他東西還是要依賴商品交換。
竹鼠擅打洞,牙齒很厲害,要砌成它們爬不出來的磚圈飼養,連地面都要鋪磚。養竹鼠也意味著平時要種竹林和地瓜,這里用來喂竹鼠的東西主要是地瓜,經常也會采集嫩竹投喂。
另一種家家戶戶都會從事的手工業就是竹編。在丁齊眼中,這里的每一戶人家可能都會被外面當成竹編大師,但在當地人眼中的區別卻很大。
成年人甚至不少孩子都是好竹匠,但精力用的有多有少,效率有高有低,加工的竹器品種也不同。能加工竹器拿到集市當商品賣的,都是制作竹器最多、最好、最快的人家。此地最多的青銅器物就是破竹、刻竹、刮竹用的竹工刀。
所謂的物質極大豐富,要看怎么去理解,比如這里就沒有電腦和手機,更沒有外界琳瑯滿目各種數不清的物產。但以當地有限的活動空間以及資源品種,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所需的各種東西,確實已經非常豐富。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當然是此地的居民勤勞樸實,另一方面,這個世界的文化傳統就是講究物盡其用。假如是外界特別是西方的消費主義者來到這里,肯定不會喜歡這種習慣。
一棟房子要住上百年甚至幾百年,一件好衣服也要穿很多年,精心保存勿使損壞,就算破了也盡量修補。陶器不得隨意損壞,甚至損壞了還要受責罰,哪怕那是個人自己家的東西。
所以這里的耐用品往往都做得非常精致,因為都要盡量使用更長時間,那當然要做得更漂亮才好,很多日用器物都像工藝品。而容易損壞的消耗品都盡量做得簡單結實。在物盡其用和不斷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如此富足。
假如一件家具用一年就壞了,三十年就需要生產三十件新家具替換,但如果用最好的工藝最好的材料精心制作,就可使用三十年,也意味著同樣的商品賣不出去。
當地人不會認可這種消費主義的觀點,倒也不是所謂的勤儉節約,他們不過是單純的想物盡其用,盡量把東西做到最好。
人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來生產別的東西。哪怕還是用來生產家具,便意味著你可以同時擁有三十件不同的家具。
參觀村社中的人家,丁齊對當年陶昕制定的“新十款天條”理解更深,那不僅僅是十條規定,更是代表了此地的文化傳統,包含了對待這個世界以及對生活的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