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而支付寶一類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也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xiàn),并擁有了改變世界的力量。
這一切都是“技術”的偉力。
而的部分科幻之中,“土著與某種災難抗爭卻無能為力,擁有更高技術的主角有驚無險的將之解決”,也是技術崇拜的另一個縮影,或者一個變體。
“技術”就是力量。
而導致我發(fā)生動搖的,則是在我大四實習的那一年。
我切實的體會到現(xiàn)代生活,知曉現(xiàn)代生活下所存在的壓力與剝削。所以我開始反思,技術是否真的就意味著幸福?
當然,我并沒有否定自己對于“技術”的追求。我至今仍舊對那種“肉體苦難配宗教體驗”的精神幸福嗤之以鼻。追求技術本身是沒有錯的。
但如果不馴服技術的力量,技術也會對人類造成傷害。
或許技術真的可以解決一切人類會遇到的問題——但是在這個技術降臨之前的人呢?這個技術降臨的過程之中,是否存在無法獲得利益的人?是否所有技術都能造福所有人。
這恰好也是地底篇創(chuàng)作的過程。
梅歌牧或許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會利用技術作惡,會將被損害的、沒有顧及到的人放在王崎面前。
這算是一次拷問?
或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吧。
但是對故事來說,這一段沒有什么必要性。
王崎是一個能說出“愚民們,就帶著對我的憤怒好好享受我賞給你們帶來的美好人生吧”的人。他是一個理性生物,會毫不猶豫的踐踏一切擋路的奮臂螳螂。
王崎不是“惡人”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足夠聰明,保證自己不會站在“邪惡”的一方——他所做的事情,多半會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在長期上的總體利益。他會永遠站在“進步”的一方。
梅歌牧對王崎的反問,注定是沒有效果的。
這也是我需要向看過這一段故事的讀者們道歉的地方。
我的思考沒有得到答案。如果真的想要得到一個完美的結(jié)果,那應該去社會學家的專著中尋找。
不過,也就是在這一篇之后,這部小說才算是走向成熟了。
星辰大海篇之后,劇情節(jié)奏與文筆才算是走向成熟。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算是把握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我們應該作為人,去掌握理性的力量。
這一句話,應該就是我四年最大的成果了。
這四年,為了寫好這一部小說,我也逼迫自己去讀了很多書。卡爾·曼海姆、索緒爾、馬克思、羅素、胡塞爾、海德格爾都讀過一些。而對我來說,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辨的過程。
謳歌理性——這是我最終得到的答案。
而我的故事,也就是為此而存在的。
天人——擁有至高之技術的存在,或許可以做到“不管我怎么想,宇宙都會服從我”的境界,他們的一些思維方式,在凡人想來,或許是“感性”的。
但理性之道,正是凡人擊穿未知壁壘的力量。
這就是這部書劇情的核心。
而除了這個核心之外,《走進修仙》的主線劇情,大約可以拆分成“三條半”的主要仙路。
“數(shù)學:希爾伯特二十三問——哥德爾一階完備——不完備/不可計算——類型論/內(nèi)模型/可構(gòu)造性/計算機科學——朗蘭茲綱領”。
“微觀物理:粒子——標準模型/超弦/凝聚態(tài)/量子計算機”
“生物學:化形法——基因表達——中心法則——朊病毒”。
這是三條完整的線路。
“天體物理:黑洞/引力——奇異性”
這可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