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王國,是山南、中山、山北三個王國共同的對外自稱,洪武五年的時候,因為信息差的原因,中山王察度首先領詔并派遣王弟隨大明使者回來朝貢,大明糊里糊涂地將琉球當做了一個王國。
雖然第二年得知了消息的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就都派人來上貢了,但大明接下來也就沒提這回事,繼續用琉球來統一稱呼,并賜予了三枚駝鈕鍍金銀印。
總之,琉球國在大明這里有個三個國王,也不知道當初是洪武朝的禮部官員是打算將錯就錯,還是存著分而治之的打算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眼下麻煩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王國各有各的心思,之間的利益訴求也不同,所以三個琉球王國開戰了。
李景隆跟著一起聽完了這套說辭,不由地有些驚訝,琉球跟日本挨得近,又不惹眼,巧妙地向姜星火解釋了他面臨的難題。
這樣,既能問計于姜星火,又不至于讓他直接察覺到自己被瞞著。
朱高煦現在變得這么聰明了?
而且人家一看就是有備而來,歷史淵源、國內情況,都搞得清清楚楚。
想到這里,李景隆不由地有些感動。
不愧是一起同過窗的好兄弟。
雖然是鐵窗。
朱高煦得意地瞥了李景隆一眼,自己找老三要了資料湊一起研究了半個晚上,要的不就是這一刻的效果?
渣渣,還得是我來。
“那對于出使琉球宣旨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
姜星火沉吟片刻問道。
李景隆帶入了角色,苦著臉說道:“我自是不想去的,花了錢買通了關系,就拿到這么一個差事,還不如老實在詔獄里蹲著。”
“而且,我也確實沒當過使節。”李景隆老實承認,“如何能在宣揚大明天威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安全,這里面的尺度,也委實拿捏不好。”
就好似漢朝那般,去西域做使者,既然有拔刀斬匈奴的,自然也有拔刀反被匈奴斬的。
所以,到底怎么處理各方關系,怎么當機立斷,委實是一門大學問。
朱高煦又插嘴道:“去琉球,一則那里本來就在混戰不休,二則路上有倭寇啊!”
說到“倭寇”這兩個字,朱高煦沖李景隆使了個眼色。
——秒懂。
李景隆聞言,頓時一愣,似乎有些遲疑了:“真有倭寇?”
朱高煦點頭道:“真有倭寇,只不過他們在海上平日里見不到罷了,如果往琉球那邊去的話,估摸著會碰到倭寇的船隊,危險性很大。但若坐船走登州那條海路,反倒安全。”
“聽說琉球離日本很近,哎,如之奈何,如之奈何啊!”
李景隆對著姜星火長吁短嘆,瘋狂暗示。
姜星火對于親密獄友的苦惱自然是上了點心的,耐心聽完了兩人的對話后,基本了解了這里面的信息,于是說道。
“所以,你之所以不想離開詔獄去出使琉球,無非就是他說的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害怕海上遇到倭寇,第二點是擔心對方國內局勢混亂,自己如果拿捏不好對外的尺度,作為使節很容易被扣押或者殺害,是這個意思吧?”
“這”李景隆沉默幾息,最終搖頭嘆息道。
“便是如此,我怕去了就沒命回來了。”
李景隆很清楚,雖然表面上說的是琉球國,但其實說的是日本國,日本國內的情況更亂。
把持國政的上一代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便類似于一個“小董卓”的人物,而且還是命不久矣的那種。
對方能干出什么事情來,他都不稀奇。
自己這次要是去了日本,估計就沒命回來了。
李景隆雖然打仗跟當世名將比不太行,但腦袋瓜還是很靈活的,知道去了那種環境,必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