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問題基本囊括,也可以說是說所漏著百不存一了。
根本原因在于華夏文明的數學,作為單獨的學科,在古代封建王朝與農耕傳統造成社會風氣的壓制下,先天性地缺乏重視和普及,僅限于“夠用就行的狀態”。
那么怎么打破這種狀態呢?
姜星火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兩點。
第一,降低數學的學習門檻,推廣(非發明)更容易使用的阿拉伯數字。
第二,完善數學的形式邏輯,撰寫由易到難,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數學教材。
形式邏輯在中國沒有發展的結果是,我們的華夏文明見長于歸納,但是缺少形式邏輯,缺少演繹的、嚴格的框架,同樣缺少嚴謹的定義。
譬如數學上有二項式定理,中國歷史上有楊輝三角形,展開以后實際上就是二項式定理,但是它的表述和思考方法不一樣.楊輝三角是中國古時候的數學家為解決高次開方問題找到的工具,但當時的著作中沒有給出具體推導過程,所以后世人只能認為楊輝三角是當時的數學家通過歸納總結發現的。
而二項式定理不同,是邏輯推理演繹出來的,牛頓給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公式和推導過程。
而定義邏輯這些,無不是近代科學之基礎。
在姜星火的心中,定義邏輯教材的推廣普及,遠遠比自己一個人狂點科技樹,要強得多得多!
不重視根基而妄圖盛開。
便猶如剎那之煙火,過眼之云煙。
科學基礎與體系的創建,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才是真正能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情。
否則等自己死了,大明的科技不又回到了老路?
這便是群眾史觀的另一種解讀了。
不管是推廣數學還是點科技樹,同樣也需要無數千千萬萬受過基礎教育的人,經過篩選、過濾,去從事相關研究。
這些人中,或許有些人會去從事其他與科學和數學無關的工作和職業,但是當他們看到熟悉的讓人頭痛的數學知識時,還是會回想起年少青蔥時的那段歲月,彼時種種難題,又何嘗不是對未來命運的某種解答呢?
姜星火思緒飄忽,也不過是剎那之事,最終歸于眼下。
他只說了三個字。
“三個月。”
“什么?”
朱高煦和夏原吉齊齊驚愕。
這個數字,跟他們提出的十年八年,或是一年,差距都有些過大了。
大到他們覺得姜星火是在開玩笑。
“我說三個月這是往長了說的?!?
見兩人不解,姜星火解釋道:“你們覺得收稅需要多高的術數本領?加減乘除,不夠嗎?只是讓他們收稅,不被輕易哄騙了就行,最后還得往上一級報呢,自然有更加專業的術數先生來做賬、核賬?!?
“加減乘除?!敝旄哽銚狭藫洗蠛?,“也挺難吧?!?
夏原吉忍不住提醒道。
“一百個人里,有九十多個是不認字的?!?
“不需要認多少字,就用阿拉伯數字,做賬也是如此。”
“那涉及到多余的數怎么辦?”
夏原吉同樣以手代筆,在地面上寫下了“三又一分四釐一毫六絲”,這是日常用到圓周率的文字表示。
姜星火直接寫了3.1416。
“加個點?!?
夏原吉愣了愣,旋即恍然。
確實簡單地多。
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
至于姜星火前世,很多學生認為“分數”、“平方”、“開方”也是舶來詞,其實不是的,《九章算術》所作的注本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分數還是稱“分數”,“平方”、“開方”(全稱“開平方”)也是一樣的稱謂。
實際上現代數學上的中文術語,大部分和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