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道明白!”
張宇初是何等從心,知道皇帝不愛聽廢話,那話語馬上就精煉了起來。
“荀子還說過,天道的職分便是不會因為人的努力而成功、也不會因為人的努力而獲得.這也就意味著天道這種東西,跟人是沒什么關系的。天道雖大,人不必因此增加思慮;天道雖妙,人也不必因此太過費心琢磨這些就就叫做人不與天爭,因為毫無意義。”
“為什么毫無意義?”朱棣好奇問道。
“荀子的解釋是,天有天的時令,地有地的財富,人有人的治理,這就叫作天地人三者并列。并列的意思就是互相不去干擾,而如果人舍棄人之所以能夠與天并列的(也就是治理萬物能力)來試圖干擾天道的職能,那就是愚蠢至極了。”
朱棣:“.”
朱高燧:“.”
以前其實他們因為沒有讀那么多的圣賢書,尤其是關于在儒家體系里被刻意屏蔽、淡化的荀子的書,所以他們所接受的觀念,就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那一套。
相當于,被人為地制造出了信息繭房。
而朱高熾比較好學,同樣是跟朱高燧一塊上學,朱高熾學完了教書先生布置的課業內容,還會去學其他的書籍,所以朱高熾知道這些。
但是知道,也不代表朱高熾就會去拿來說。
所以一來二去,導致了朱棣到現在才意識到,原來“天人感應”這套東西,并不是什么自古以來就天經地義的說法。
相反,比董仲舒還早好幾輩的儒家圣人之一的荀子,早就提出了反駁批判的觀點了!
而且最妙的是,荀子的輩分,可比董仲舒大多了!
“還有嗎?接著說。”
張宇初見皇帝臉色陰晴不定了好久,心一直提著,直到皇帝讓他繼續說,張宇初方才小心翼翼地接著說道。
“有,而且接下來就是從《荀子》里面,直接解釋姜先生的這套‘日心說’。”
“你說什么?”
朱棣大為迷惑。
在朱棣已知的信息里,‘日心說’,是姜星火剛剛提出來的說法,而且必須要通過扭秤實驗來證明萬有引力的存在,才能推導證明日心說。
可是張宇初卻告訴他,《荀子·天論篇》竟然能夠直接解釋日心說?
這怎么可能?難道這世間,還真的存在一種玄之又玄的天道,并且早就被荀子所認知不成?
“陛下,臣是說《荀子》是可以解釋日心說的。”張宇初忙躬身拜道。
朱棣皺了皺眉頭,終究是沒繼續說下去,而是吩咐旁邊的宦官給張宇初扶著坐下。
“伱繼續說,朕想知道的更詳細。”朱棣輕聲道。
張宇初拱了拱手,道:“那貧道便獻丑了,如有表述不當之處,還請陛下恕罪。”
張宇初緩緩將《荀子》中,可以用來解釋‘日心說’的一句話復述說了出來。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唯圣人為不求知天。”
這句話的意思便是說,天上群星互相跟隨而旋轉,日月互相交替照耀,四季輪流控制氣候,陰陽變化萬物,風雨普遍施予萬物,萬物各自得到天的和諧而出生,萬物各自得到天的滋養而成長,不見天有什么特別行事.人人都知萬物之所以生成要有天,而不知天是無形的,這就叫作天道。
“前面的,朕能聽懂。”朱棣微微蹙眉道,“最后一句話,唯圣人為不求知天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圣人不能求知于天道?”
張宇初本想說,一般的理解,便是說因為天道是不可知的,以人的理性很難了解,有節制,了解自然不如了解自身,所以荀子才會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