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實干活的,不僅不干活,還會起來鬧事,甚至要趁機“舉大事”。
元末幾十萬民夫修黃河,來了個“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說白了不就是這么一回事嗎?人一多,什么人沒有?災年亂世,還缺想要冒頭的英雄漢嗎?
所以,想要搞以工代賑,需要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其一是有足夠人手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官府,其二就是足以鎮壓任何鼓動災民鬧事的軍隊。
士紳們互望了一眼,很快就有人試探性地發問了:“國師說的以工代賑.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押這些白蓮教叛軍,去做工當苦力嗎?”
“對啊,國師,‘賑’我們能理解,便是賑災,何謂‘工’呢?”
“工,自然就是負責水利工程的民夫。”姜星火淡淡解釋道,“本國師準備組建一支規模比較大的民夫隊伍,專門負責修整水壩、河道、溝渠、泄洪湖等水利工程。”
“這個規模大,指的是?”
“怎么也得幾萬人吧。”姜星火給了個保守的數字,實際上,真正到了以工代賑的時候,肯定遠遠不止幾萬人的規模,而是十幾萬,乃至幾十萬!
但即便如此,這個數字還是嚇了松江府的士紳們一跳。
“幾萬人?!”士紳們又倒吸了一口冷氣。
畢竟,平日里修橋鋪路搏個美名,所需的人手不過是幾十人、一百多人罷了。
何曾想象過這種大規模的治水工程,是何等壯觀的場面?
當然了,場面多大倒在其次,士紳們心里的小九九,是以工代賑支付給災民,或者說被收降的白蓮教叛軍的糧食,從誰那里出?
士紳們當然不覺得國師會跟宋朝的越州知州趙抹一樣好心,還給人發工錢,但是必要的糧食,總該是要出的。
可這個糧食,卻是萬萬不能從他們身上出的。
士紳們所期盼的最好的結果就是,國師幫他們修好水利設施,一文錢、一粒糧食都不要他們來出。
“那所需要的糧食,常州府那邊夠嗎?”
領頭的老者試探性地問道,其實就是在問,需不需要他們來出糧食,如果需要,那估計就得談崩了。
“夠。”
姜星火瞟了他們一眼,手指有規律地敲擊在餐桌上,說道:“放心吧,簽了契書,以工代賑不需要你們再出糧食了。”
見國師似乎好說話,很快就有人得寸進尺地討價還價了。
“那這幾千石糧食,還能不能商量商量?”
姜星火挑眉,目光掃過去。
被他目光掃到的士紳們,頓時噤聲。
好像被一頭洪荒猛獸盯上了,他們心生畏懼。
“伱,得多交兩千石。”
“國師,朝廷總該有個規矩吧。”其人硬著頭皮道。
“規矩?”
姜星火搖頭失笑,語帶譏諷道:“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欽命我負責江南治水、賑災,那這里的規矩,便由我來定,你們若是不服,盡可去南京找陛下評理去。”
眾人啞口。
姜星火繼續說道:“當然,你們若是認為自己有能耐,也可以選擇與我作對。但是,你們要考慮清楚,這樣的結果”
他停住了,笑容愈發淡漠:“你們承擔不起。”
士紳們沉默了。
他們知道姜星火不是在嚇唬人,他真的能做到這一點。
畢竟,連丁梅夏都斗不贏的人,他們算哪根蔥?士紳說起來強大,是強大在整個階層的全方位影響力上,而非他們一家一姓。
一時間,整座大廳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良久之后,終于有人開口了:“好,我白氏愿意繳納糧食。”
“我也愿意交。”
士紳們紛紛應允,唯恐慢了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