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了。
這不是姜星火半場開香檳,而是確實值得考慮。
今年是永樂元年(1403年)如果按前世的歷史,永樂帝還能活二十一年,到了1424年,沒有意外致死的情況發(fā)生,姜星火也就才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之時。
而姜星火與朱高熾、朱高煦是同齡人,甚至比“三楊”還要年輕,不夸張的說,姜星火只要能在大明的廟堂中始終站住腳,最起碼可以做到跟“三楊”一樣,把大明帶到原本土木堡之變(1449年)的時間節(jié)點,所以姜星火并不需要“三楊”來繼承他的政治理想。
姜星火需要的是在變法過程中培養(yǎng)出一批人才,然后把大明發(fā)展好,如果于謙能被他所教導、改造,那么在第八世結束的時候,姜星火可以安心地把大明交給于謙。
至于于謙以后管那么多又真能管得過來嗎?
諸葛亮選繼任者,選了蜀漢三相,最后也不過是維持了三十年罷了,姜星火沒有狂妄到覺得自己比諸葛亮還強。
到了八十年乃至一百年后,不管是因為海外貿易和重商主義蓬勃發(fā)展的商人階層登上歷史舞臺,亦或是說出現了什么奇奇怪怪的歷史岔道,那都是后來人的選擇了。
如果第九世他還在這條歷史線上,而不是去了別的歷史線,或許還能旁觀一下大明的君主離線制/君主立憲制是怎么建立的,至于更進一步的事情,那只能等待他埋下的種子生根發(fā)芽了。
“所以說,三楊能爭取改造就改造一下,如果改造不了,無法適應大明擴張型的未來戰(zhàn)略,那也只能讓他們去合適的位置發(fā)光發(fā)熱了,留在中樞還用傳統儒家那一套與民休息摳搜過日子,肯定是不行的。”
姜星火這邊主意定了下來,夏原吉也整理的差不多了,內閣幾人寫字都很清晰工整,畢竟是“臺閣體”的創(chuàng)始人,而且記錄內容也都真實,他只需要把內閣幾人記錄下來的裁剪整理,把紙用膠水粘在一起,然后加上自己要潤色的內容,也就成了。
隨即夏原吉便拿出了《奉天殿廷論》的草稿紙,遞給了姜星火。
看著這份有點像小學生用膠水貼的板報,但卻注定要與西漢《鹽鐵論》在后世史書上齊名的文書,姜星火仔細瀏覽了起來。
毫無疑問,這是變法第二階段的綱領性文件,再怎么重視和強調也不為過。
看完文書,姜星火提筆在草稿紙上增添、刪減了幾部分,又遞給夏原吉。
“便按這個去弄吧。”
夏原吉準備按照姜星火的指示,將這份廷論編輯成正式的文件,然后在京城各處衙門內部分發(fā)出去,給官員們吹吹風,讓他們明白朝廷的意思。
“國師,這份廷論需要刊印多少冊?”
一旁的胡廣問道。
本來跟國子監(jiān)的印刷所對接的事情,以前在內閣是解縉負責的,如今解縉調到了總裁變法事務衙門,這活也就扔給了胡廣。
姜星火聞言,頓了一下,緩緩吐出三個字道:“三千冊。”
“三千冊?”
在場的內閣成員聞言,都忍不住有些驚異。
按理說這種類似內部參考文件的東西,通常只在廷議上討論大事的時候才會出現,因為這個版本是按照最高標準的格式修訂和印刷的,印制成本不低,用的是特殊紙張,往常都是每個衙門發(fā)一到三本傳著看.如今卻要發(fā)三千冊,那就意味著在京有品級的官員,基本上是人手一本可能還富余。
不過,三千冊也就意味著大概要花費好幾千兩銀子,這對于任何一個部來說,都不是一筆小錢,可錢對于國師應該還是小事,畢竟210萬兩的商稅都許諾出來了,但問題是,國師為什么會印這么多呢?這種違反傳統的行為完全沒必要啊,其中一定有某種深意!
那么是什么深意呢?這不禁讓內閣眾人沉思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