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合了不少東西,也自己為了理論上的邏輯自洽而夾雜了私貨,但至少在“良知”這個詞上,朱熹所注與孟子的原意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良知”是一種先天的知覺,也就是孟子所謂不必思慮而能知覺的意思。
同樣,朱熹在注釋孔子那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時,寫的注釋是“生而知之者,氣質清明,義理昭著,不待學而知也”,這里面對于“知”的語境,跟之前是完全一致的。
但跟先秦儒家零散地提到良知或知不同,朱熹把這個詞跟之前所重點說的“敬”“誠”之類的一起提高了重要程度。
在朱熹這里,良知是人生來就從天那里繼承的東西,是天賦,是天灌注到人心中的東西。
換句話說,還是“天理人欲論”的基本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因此,“良知”在朱熹這里會高頻率地出現,而且往往跟他的心性論綁定在一起。
朱熹在《大學章句》里寫了“人心之靈莫不有知”,在《大學或問》中寫“人莫不有知”,在《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上》對孟子“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進行注釋“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都是良知的意思。
正因為這種廣泛使用,所以當姜星火提出“良知”的時候,根本就沒人反應過來有什么問題。
姜星火看著高懸在天空中的太陽,額頭被陽光照射,已是沁出了幾滴汗珠。
——他有點煩了。
所以,姜星火決定早點結束這場太學之會,給予反方辯手們最后一擊。
“依我看來,經濟社會運行,不需要什么仁義禮智信作為高高在上的約束,說到底,既然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那就能使人知善知惡,能使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判斷,所以不管是解決盡心還是方才提到的道德,只需要三個字就夠了,致良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