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以外,李景隆實際上還有一些必須自己出面的工作要去做,也就是維護大明在安南國內的利益。
在政治方面的很多對接工作,都交給了大明駐安南國天使館的正副天使,也就是之前來當使者的胖瘦頭陀朱勸、張。
但作為駐扎在安南國國內的明軍最高指揮官,李景隆還有負責跟安南國王陳天平溝通,以及協調安南國國內的諸如王汝舟、陳恭肅、枚秀夫、蔣賓等親明派文官的職責。
也就是說,大明既要維持安南國國內的整體穩定,也要給陳天平留一些反對者,除此以外,在文官和武將中,也要扶持一些親明的勢力。
文官方面,自然就是這些在征安南的戰爭中,投降了大明的安南國的中高級文官。
而除了這些人,其實在文官里,陳天平自己也沒什么心腹,朝堂上,大多都是胡氏父子清洗過后遺留下來的,別說對陳朝沒有忠誠度,就是對胡氏父子,也沒啥忠誠度,更別提陳天平這個血統頗有些說法的陳朝孽孫了。
而武將方面,由于現在的安南國軍隊,骨架是由之前明軍收降的安南國部隊改編而來的,并且補充了一些新兵,既然是由明軍進行訓練整編的,那么自然也少不了明軍對于這支新的安南國軍隊施加的影響力。
除了這些,就是保證大明的商品,在安南國境內的自由流通了。
其實對于這一點而言,只要剿滅地方匪患,基本就足夠了。
畢竟安南國的朝廷,是跟大明簽了自由貿易契約的,不禁止大明的商品,通過清化港進入安南國內流通。
在這個過程中,安南本土規模不大的民間紡織業以及家庭手工業自然被徹底沖垮了,但對于安南國內的當權者和地方豪強來說,卻是一件收益極大的事情。
因為大明的商人,只負責把貨物運輸到安南國的港口,至于深入尚處于部分戰亂狀態的安南國內陸進行分銷,則是安南國國內權貴們委托的安南商人進行的,而這些安南商人,作為一級分銷商,會在各個城池州府,將貨物進一步分銷給在當地占據實際統治地位的地方豪強們作為二級分銷商。
實際上,大明的商人當然也想深入安南國內的內陸,把這些包括商道和分銷在內的利潤,一口都吃下去,但問題的尷尬之處就在于,他們辦不到。
除了治安因素以外,大明商人剛剛獲得官方的海外貿易批準,整體勢力偏弱小,而隨著明軍艦隊的征服,他們又獲得了遠超自身銷售能力的市場,所以不得不采取這種分銷模式。
但這種分銷模式,無形中也恰好緩解了大明與安南國內勢力的矛盾,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雙贏。
李景隆一路尋思著,匯合了大股部隊以后,上千騎兵,開始向升龍府方向前進。
當然,李景隆這次外出狩獵也引得了許多升龍府內的民眾圍觀。
他本想低調行事,但耐不住那些民眾太熱情了。
在這之前,因為與占城國等周邊國家的連年戰爭,安南國內的民風相較于其它王朝要彪悍很多,更加崇拜武力與軍功。
而這種有些畸形的崇拜,現在隨著明軍的軍事勝利,轉移到了明軍身上。
尤其是當安南本國人發現明軍的到來,似乎并沒有讓他們生活條件變得更差,而是開始四處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并且有大量物美價廉的棉紡織品隨之涌入。
雖然這些棉紡織品會摧毀安南國內相應的產業,但毋庸置疑的是,對于安南國的普通百姓來說,就目前的實際生活體驗來看,卻是明顯利大于弊的。
為什么?
原因也很簡單,大明輸入的棉紡織品,雖然經過了海運和內陸分銷等環節,但價格依舊顯著低于因為手工成本而始終價格不算低的安南土布。
并且,大明的棉紡織品,不僅在價格上低廉,在質量上還高出安南國的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