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籌,因為大明的棉紡織品,都是統一選擇原材料并且進行流水線生產的,質量還非常穩定。
除此以外,大明的棉紡織品花樣還很多。
毛巾、被單、長衫、裙子、內襯.可謂是應有盡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大明制作不了的。
對于安南人來說,他們花費很少的費用,就購買到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在他們看來,肯定是賺了的。
總之,因為生活待遇并沒有變壞反而變好,而這些駐扎的明軍,軍紀還算嚴明,沒有出現頻繁地、大規模地對本地居民的騷擾事件,而且幫忙剿匪的同時,還在不斷撤軍,因此安南國內的民眾,并不算討厭明軍。
在大力度的宣傳下,安南國內的百姓,有八九成都認為,明軍是來幫助他們推翻篡位暴君的統治,恢復國內秩序的。
至于剩下的那一兩成,除了本能地討厭明軍的,就是一些有識之士了。
這種安南國內的有識之士分為兩種,一種是“大安南人士”,認為明軍雖然推翻了大虞,也就是胡朝對安南的統治,但同樣,也割走了安南國北部關鍵的紅河三角洲,以至于安南國失去了倚為天險的富良江防線,這條防線對于安南國的意義,就如同長江對于華夏古代的南方政權的意義一樣.同時,對被安南國打的抬不起頭來的占城國割讓了橫山關及其以北的土地,也被這些人認為是恥辱,是大明強迫安南做出的讓步。
另一種則是沒有這種認同感,但對于大明的經濟殖民感到擔憂的人士,安南國內當然也有能洞察局勢的聰明人,大明費了這么大力氣,為什么要撤軍?除了占領成本高昂以外,自然就是大明整體對外政策的轉變。
鄭和遠洋艦隊的一系列行動,現在在數個月以后,已經隨著各國海貿商人的往來,逐漸被傳播到了東南亞的各地。
顯然,明軍跟過去的元軍不同。
元軍不論是攻安南、占城還是爪哇,都是采用遠征征服,而后直接派兵占領駐守的模式,明軍則完全不是這樣,明軍不管是在安南的撤軍行動還是對呂宋國馬尼拉港,亦或是三佛齊國新港的攻略,都說明了明軍對于這些海外的土地,并沒有進行直接統治的興趣。
大明所需要的,是控制關鍵航線和港口,將商品輸入到這些國家,源源不斷地獲取財富,再利用這些財富擴大生產、供養軍隊。
這個套路,已經被部分安南國有遠見的人士所洞察了。
可這沒用。
別說看破不說破,就算是看破又說破,又有什么用呢?
大明的計策,是不折不扣的陽謀。
我也沒欺負你,簽訂的是自由貿易協定,你的商品也可以賣到大明??!
而且,商品交易都是公平自由的,你們國家的百姓買大明的商品,那是因為大明的商品物美價廉,如果伱覺得侵占了你們的市場,那大可以減低售價或者提高質量,這本來就是公平競爭。
話當然是讓人挑不出毛病的,因此在安南國內士林的爭論里,也很少有人能說,大明對安南的貿易是不公平的。
相反,安南的拳頭產品,譬如翡翠、犀角、龍涎香等等,也確實反向輸入大明了,這些擁有產品生產權力的地方豪強,都挺支持自由貿易的。
大明在貿易上,并沒有進行任何阻攔,只要你覺得能賣得出去不會虧本,那你就來大明賣,正常交關稅就行。
這種公平公正公開的自由貿易,在道理上,很難讓人挑的出刺來。
總之,李景隆作為駐安南明軍最高指揮官,在安南國內的形象還是不錯的。
除了一部分安南人的慕強心理,更多的則是李景隆本人在政治作秀上所做出的努力。
在安南人看來,李景隆這位大明國公不僅僅五星上將,而且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雖然他在大明的內戰中是戰敗方,但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