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會想到,這位年僅十五歲的公子,竟然在謀劃造反篡位之事!
“先想想第二條路有無可能罷……”
順著廬陵君給出暗示后的兩種可能,明月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
他是個思維清醒的人,很認可《孫子兵法》里的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君子拙于不知己,所以在畫策的時候,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有沒有去做一件事的實力,而不是憑著沖動貿然行事。
把玩著那枚雕琢為圓月的玉飾,明月自言自語道:“我現在的身份,是趙國的封君……”
封君,是戰國時期一種特殊制度。經歷了春秋時諸侯兼并,卿大夫竊國一系列事件后,新興崛起的戰國七雄意識到了層層封建的壞處,開始搞中央集權,廣泛推行郡縣制,派隨時可以任免的官僚去治理地方。
但新貴族的權力要加以保障,王族子弟和有功之臣需要封賞,于是封君便應運而生。秦的武安君白起、趙的平原君趙勝,齊的孟嘗君田文、燕的昌平君樂毅、楚的鄂君子晳、魏的信陵君魏無忌,都是封君,作為頂級貴族,從國家那里獲得封地。
他“長安君”的封號亦然。
然而,雖然在廉頗等尚未獲得封君的將軍看來是香餑餑,但對于生出了“異心”的明月而言,封君之名就是雞肋。
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春秋時的卿大夫,比如晉國的六卿,相當于國境內的獨立諸侯,隨時可以從封地拉起一支隊伍作戰??蓱饑鴷r代的封君,權力大大被削弱,除了像魏國安陵君那樣的“定身封”外,一般長住國都,不到自己的封地去就封,只是食用租稅而已,治民權有限,兵權也不大,所以秦國的商君衛鞅造反迅速被撲滅。
所以,在審視自身一番后,明月發覺,自己雖然靠著太后的溺愛獲得了不少封地,但都是虛的。他沒有開府就封,也沒有培養親信,根本調不動當地軍民,更別說讓他們頃心追隨了。
他一攤手,無奈地說道:“所以,我沒有半分屬于自己的力量。”
那么是時候思考第二個問題了,趙太后會支持他篡位嗎?
想都不用想,明月已經將頭搖成了撥浪鼓:“絕無可能!”
……
經過一個多月的相處,結合歷史記載上的只言片語,明月差不多摸清了趙太后的脾氣。
這位母親呀,性格剛強,有一點小脾氣,愛憎分明,但卻非常護犢子。還有,就是雖然會任性而為,但最后還是會服從于大局……
雖然偏愛明月,但趙王丹也是她的兒子,又沒有大的過錯,手心手背都是肉,明月沒把握說服她行廢嫡立幼之事。
雖然平日右手用的更多,更受偏愛,但沒了左手,也會鮮血淋漓,痛不欲生啊……
“若我逼她,那便是恃寵而驕,非但還不上竊奪她兒子身體的欠債,反倒會害了她!”
忘恩負義之舉,明月不能做。
“再說了,趙太后雖有攝政之名,但趙國實權,其實是控制在將相手中的。”
戰國時,七雄經過政治改革,出現了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在國君之下,有一整套官僚機構作為統治工具,這個官僚機構,以相和將為其首腦。
趙國現在的相邦,正是惠文王的重臣藺相如,平原君趙勝為佐。至于大將,則以馬服君趙奢和大將軍廉頗為首。
這四人,就是趙國的四根頂梁柱,那一日明月在鳳臺正殿隔著帷幕聽過他們說話,都是老成謀國之人,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慫恿收買的傻子。
“那句話說得好啊,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趙國歷史上因為奪位而發生的動亂,太多太多了,四人不會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