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
聽到此名,明月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四個字。
“白馬非馬!”
廬陵君見長安君也知道白馬非馬,便說道:“不錯,白馬非馬,這正是公孫龍這些名家辯士所持之論?!?
春秋時的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話:“名不正則言不順?!彼鲝垺罢哉薄H欢诖呵飸饑鴷r期,禮崩樂壞,權柄下移,現實中“名”與“實”嚴重脫節。比如士大夫在宴請賓客時使用和天子同樣的規格,卿大夫僭越奪權,竊取國家,黑反為白,濁反為清,這樣的社會現狀令當時的許多有識之士憂心忡忡。
針對這種名實不符的現象,就出現專門研究“名實”問題的學派——名家。
廬陵君對他老師孔穿的這些敵人倒是很了解:“鄭國的名家鄧析時,尚且還專注于刑名之辯??傻搅私赖幕菔?、兒說等人,就偏離了正名以正政的初衷,開始注重于形名的詭辯了……”
莊子的好朋友,宋人惠施可以說是將名家帶偏的先河人物,他不但跟莊子爭論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辯論,更提出了“天與地卑,山與澤平”等十個讓普通人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命題。
惠施的弟子兒說,更是進入稷下學宮,他在惠施的基礎上,提出了“白馬非馬”的議題,稷下辯者們誰也說不過他。
然后,名家的衣缽便傳到公孫龍手里了。
見長安君有興趣,廬陵君便說道:“這公孫龍乃是邯鄲士人,入臨淄稷下學宮拜兒說為師,繼續鉆研白馬非馬等議題,他也和墨家有交集,主張天下列國效仿春秋時的晉楚,進行偃兵,消弭戰爭。二十年前,他去燕國游說過燕昭王,以循實則名的方法,猜透了燕昭王雖然答應休兵,但會繼續攻齊的真實用心,使得燕昭王無言以對。”
“于是公孫龍名聲大噪,回到趙國后被平原君招募,出資贊助他辦學和著書立說,他這才成了平原君的座上貴賓。”
明月了然,除了收納智謀之士和游俠兒外,那些九流十家的大學者也是封君傾力招募的對象。因為這些學者在列國間周游辯論,收徒立書,有很大的影響,作為金主,封君也能借助他們宣傳自己。
而對于家境并不富裕的學者而言,只靠著弟子們的束脩,沒辦法支撐他們在列國間行走的巨額花銷。兩百多年前,孔子那種窮游式的行走,太過于辛苦,如今的九流十家學者,誰不是帶著數十上百門徒,拉著幾車幾十車竹簡招搖過市,享受驛站接待,住最好的逆旅?
所以,他們就與王侯封君達成了學術與權勢的結合,不但可以得到資助,更能在列國間橫著走,不怕關隘阻攔,若能像孔穿那樣收一兩個公子做弟子,那更是能宣揚自己的名聲。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豈不美哉?
一邊朝著大堂走去,廬陵君一邊對明月說道:“先王十六年(前283年),秦國與趙國盟會締約,立下了盟誓,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兩國答應相互援助。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先王不遵守盟約,先王將此事告知平原君,平原君又詢問公孫龍?!?
明月道:“公孫龍怎么說?”
“公孫龍的建議是,趙也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趙國想援救魏國,秦國卻攻打魏國,是秦國首先違背了盟約。”
明月搖了搖頭:“又是混淆先后順序的名辯之術。”
廬陵君笑道:“可不是,但也說得過去。于是先王和平原君大喜,就讓公孫龍作為使者去秦國走一趟,正是這一次入秦,讓公孫龍的辯士之名傳遍天下。”
原來,當時趙國太原一帶有流行馬疾,導致許多馬匹死亡。秦人對此十分警覺,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馬不得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