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晚上還有兩章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稷下學宮內,李斯有些震驚地放下了簡牘,他不知道這是自己第幾次讀夫子這篇文章了,每次讀來,都有一種猛然醒悟之感,尤其是開篇的第一句。
楚國是天下最講究出身的國度,羋姓子孫天生就比其他亡國之余高貴,占據朝野重要位置,有才學的士人卻苦無出路,所以在楚國,鬼神與天命都十分盛行,出身好壞,未來成就,都是生來就決定的。
然而作為楚國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李斯卻不滿足于繼承父職做一個小吏,他向來不相信所謂天命,更相信個人努力能夠創造什么。
這種想法被同鄉親戚嘲笑,李斯一氣之下,為了不做茅廁里的驚鼠,才想方設法拜荀子為師,隨他來了齊國。
初來乍到時,他卻對荀子有些失望,這位學宮祭酒學識淵博是不假,可平日里講述的東西,和一般的楚地儒生并無本質區別,雖然并不反對法治,卻也是重禮,重仁義的。他教授李斯的那些《詩》《書》,李斯也興趣寥寥,面上一絲不茍地學習,心里卻不以為然。
然而今日,這一篇《天論》一出,卻直接將李斯給驚到了,他才猛地察覺,荀子果然與一般儒生大不相同。
但聞群儒、方士以天地災異來誆騙君主,把天地陰陽變化說得神秘莫測,讓人心悸,誰料荀子徑直將這層紗布捅破了!
“天自有其運行規律,恒久不變,它不為堯而存在,也不為桀而滅亡……”
喃喃念著這句話的意思,李斯激動莫名,他感覺自己已經找到了自己學習的方向。
但李斯也不由擔心,荀子如此直言不諱,恐怕會招致眾人圍攻。
荀子卻不以為然,他不管這篇文章已經在外面有了驚世駭俗之效,撫須笑道:”我一向嫉濁世之政,如今,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偏信鄒子五德禨祥之說。”
“鄒子本心雖然是想借助天人五德之論震懾奸邪,卻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曲解事實,只為和自己的學說逢迎。他在世時或還好,可一旦鄒子死去,他的弟子們沒有他的博學明智,卻繼承了這些歪理邪說,遲早會變成裝神弄鬼的巫祝,擾亂世俗。我曾經寫文章非十二子,卻因為對鄒子的尊敬沒有抨擊陰陽家,如今借著長安君降雨自然論一事發聲,也算是說出了我忍耐許久的話,縱然招致群小非議攻擊又如何?詩言,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荀子站起身來,背著手,對著外面風雨欲來的夜空頌道:“斯,記住這句話,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
“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臨淄鄒府,鄒衍手一松,帛書掉落到地上,他的侄子鄒奭連忙撿起來道:“叔父,這該如何是好?”
鄒奭本意并不是想與長安君為難,只是迫于叔父之命,放任門下弟子攻擊長安君,希望能迫使他請求和解。本來靠著鄒衍在學宮的聲望,陰陽、儒、墨都加入了對長安君的圍攻,只差將那”降雨自然說“貶斥為謬論了,誰料在關鍵時刻,卻是荀況站了出來,一篇《天論》公之于眾,諸子頓時啞口無言。
白發蒼蒼的鄒衍拊膺道:“好荀況!好祭酒!本以為經過二三十年沉浮,他已學會了中庸之術,誰料還是如此直言不諱……”
荀況認為,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這些都是天的固有規律,萬物由陰陽之氣化而產生,又得到了風雨的滋養而成長。凡人看不見陰陽化生萬物的工作過程,而只見到它化生萬物的結果,這就叫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