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死前,就假惺惺地要將王位讓給惠施……
這事雖然沒成,可也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反響。信奉君主專權,萬世一系的法家肯定是不干的,不管是三晉和秦的法家,還是齊國的管子學派,立刻團結到了一起,在學宮內與儒、墨唱反調。
辯論最劇烈的時候,一位稷下法家甚至到了魏國,參與魏國史書的編篡,寫下了”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的記載,直接否定了堯舜禪讓的真實性。
儒家很被動,因為他們找不出太古的文獻,這時候有人靈機一動,開始發揮春秋筆法的造假特長,為了證明堯舜禪讓是真的,居然偽造了《尚書.堯典》和《尚書.大禹謨》兩篇。
這下儒家也有依據了,就在兩方爭執不下時,儒家卻沒料到,自己的領袖人物孟軻卻突然從背后狠狠刺了他們一刀!
孟子對“禪讓”這件事,態度比較曖昧,當弟子萬章問他:“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他不認為天子能將天子位讓給其他人,因為只有天能決定這件事……
“孟子也不認同堯舜禪讓,加上他識破了魯儒偽造的《堯典》,此事敗露后,儒家內有不少人改了口徑,反對禪讓。于是稷下之辯就以支持禪讓那一派失敗而告終,彼輩被逐出了學宮。”
不過故事并非到此結束,這些稷下之人,可不是單純做學問的,而是敢作敢當的士,一旦有了想法,便會身體力行。那群失敗者中,以儒生鹿毛壽為首,在學宮的駁辯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已在天下打響了名聲,于是眾人分頭投奔了燕國、趙國、宋國,繼續暗中推行此事。
三場效仿古代禪讓的鬧劇,就此展開。
最著名的便是燕國的禪讓,在鹿毛壽的鼓吹下,對自己極不自信的燕王噲信了邪,竟真的將王位讓給了國相子之。在鹿毛壽和一眾儒生的主持下,舉行了盛大的禪讓儀式。燕王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王的權力。
燕王噲讓出王位心甘情愿,可燕國太子卻不干,他聯合群臣反對子之,燕國大亂,引來了諸侯干涉。
有意思的是,當子之禪讓傳到稷下,不少支持此事的儒生面露喜色時,唯有孟子進入齊宮,說燕國的禪讓絕非天意,而是不用禮宜,不顧逆順的私授,力勸齊宣王伐燕,那樣的話齊國就是周文、武一般的正義之師!
當然,他之后”伐而不取“的話,齊宣王沒聽進去。
結果,齊、中山聯軍攻入燕國,子之被殺,燕國太子也死了,燕國差點被齊國兼并,最后還是齊國的“正義之師”因軍紀太差濫殺無辜,惹怒了燕國人,群情激奮下才被趕走……
這就是齊燕百年恩怨的開始,過了三十年,樂毅帶著燕國的報復來了,而乘火打劫的中山國也被趙武靈王滅了。
所以說,這次事件里,好像沒有勝利者,除了孟子,在那之后,他成了天下最大的學閥,思孟學派一家獨大,儒家趨于一統……
至于兩外兩樁禪讓鬧劇,則分別是趙武靈王內禪趙惠文王,以及宋偃王內禪于他的太子,分別導致了沙丘宮變和宋國滅亡。
一個萬人稱贊的制度,三位勵精圖治的君王,兩者的結合卻導致了三場悲劇。這下,雖然不少儒生依然奉堯舜禪讓為真實歷史,卻再沒有人敢在君王面前提禪讓了……
這個通過讓賢來改革國家的大膽設想,就此徹底失敗,幾百年以后,才與與鄒衍“五德始終”結合,借尸還魂重新面世,不過到那時,“禪讓”里蘊含的理想主義完全沒了,成了權臣篡位的工具,這兩個字臭得不行。
聽完田葭說述后,明月不由咋舌,誰能想到,稷下學宮內的一場辯論,最后竟引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