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小女已立誓,要為先王守孝,孝期之內,不敢言婚嫁之事……田葭這般說,老婦卻是不好逼她了。“
向弟弟后勝吐訴完那件沒辦妥的事后,君王后又苦惱地撫了撫頭上沉重的頭飾,埋怨道:”也不知是哪個長舌的宮人傳出去的,如今整個臨淄上下,盡是贊譽田葭的人,還有不少大臣來請命,說她這樣的純孝宗女被封為公主,真是齊國之幸,應該準許她的意愿……“
君王后的苦惱,來源于田齊從建國伊始,就在努力鼓吹奉行的道德觀念——孝。
春秋時,田齊的祖上本來只是外來的異姓大夫,在姜姓齊國生根發芽,逐漸壯大,最后擊敗了其他卿族,得到了民心,取而代之。
新的田齊,是在舊的姜齊基礎上建立的,可謂百業待興,田氏君主們忙不迭地認黃帝為祖,并造了“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等種種神秘預言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張目。
除此之外,新齊國建立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臣民的忠誠之心、擁戴之情。擁戴不難,田齊本就是在給足士人好處后才得以壯大的,舊姜齊代表的是貴族的利益,他們代表的則是士人的利益,但忠誠二字,在田氏這里就有點尷尬。
因為在這個過程里,田氏將太公望的不肖子孫們虐得夠慘夠可憐——齊簡公被殺,齊平公純粹是一個傀儡。到最后一代國君齊康公被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的土地作為食邑,就這一個城打下的糧食歸他吃。
而田齊的太公田和,則興致勃勃地去朝見周天子,列為諸侯,他們還不似趙魏韓三家另起爐灶,而是竊奪了姜齊的國號,依然稱齊國,這就是莊子諷刺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總之,田氏家族以姜齊卿大夫的身份竊奪國家,本身就是對君主的不忠,對忠誠的踐踏。如果大力提倡忠君愛國之心,那他田氏的篡奪又怎么講?
這種政治態勢下,田氏的幾位君主就聽信了齊儒“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的理論,開始大肆提倡“孝道”。
恰逢此時,春秋時的大宗族解體,五口到八口的自耕農小家庭成了齊國的社會基礎單元,而“養父母,愛父母”之孝,正好和這種社會結構相適應。于是孝就被田齊當成否定舊的宗法貴族國家,構筑新的君主專制國家的利器。就這樣,以孝治國,成了田齊的立國之本,治國方略。
正如稷下學者在《管子》中所言:“君不高仁,則問不相被,君不高慈孝,則民簡其親而輕過,此亂之至也。”為了倡導孝道,齊國歷代君王亦是身體力行,在先王死后,雖然脫下孝服,但仍帶著白色孝帽,不食魚肉,只吃蔬菜,按照孔子提倡的喪葬禮儀,三年乃罷,出于孝道的輿論壓力,齊宣王看到靖郭君田嬰故意穿上齊威王的衣服來朝見他,也不得不避席而拜,還為此重新恢復了田嬰的相位。
君王后本人也是一個對孝道的奉行者,當年她與齊襄王私定終身,之后被封為王后,可她的父親太史敫卻說:“女兒不因媒人介紹而自己嫁人,玷污了祖宗名聲,不配做我女兒。”于是他終生不見君王后,君王后賢德孝順,不因為父親不見她,就失去作兒女的禮節,依舊每年都派人去照顧父親,屢次回莒城歸寧,頗得百姓稱贊。
不止是王室如此,齊國各地,對孝子孝女的褒獎也一直在延續,比如臨淄北宮家的女兒除去耳環首飾,到老也不嫁人,為的是供養父母,便被齊國官府當成了表率,齊襄公和君王后親自接見了她,加以表彰,為她立了坊門,遠在邯鄲的趙太后,也知道這個人……
齊國朝野對孝的推崇,可見一斑,所以當田葭借她被齊襄王封為公主一事提出,要為先王守孝的時候,雖然明知道她是故意拖延賜婚時間,可君王后也只能同意。
因為田葭很聰明,一句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