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稱為“簡襄之烈”的開國時代起,趙氏立國兩百余載,將相功臣不計其數(shù),可卻從未有能出董安于之右者。
當初晉國六卿內(nèi)戰(zhàn)時,趙氏遭到范、中行的圍攻,處于劣勢,急于與知氏結(jié)盟,而知文子提出的條件,便是要趙簡子的智囊董安于死!
為了讓趙氏解困,董安于毅然赴死,趙簡子大哭三日,迫于無奈將董安于的尸體陳棄于市,并將此事告知文子,知氏方與趙氏和好,幫趙簡子打贏那場內(nèi)戰(zhàn)。
戰(zhàn)后,趙簡子思及董安于,感覺非常內(nèi)疚,便把董安于的神位陪祀在趙氏宗廟,這是獨一無二的尊崇。而董氏的子孫,也將世代享有大夫之位,與趙氏同休……
作為趙氏立國以來最大功臣董安于之后,董方的出身卻不怎么好,他乃是一個舞妓所生的庶子,無法繼承大夫的爵位,只能補入黑衣,但在黑衣里,他依然混得不怎么好。
究其原委,是因為董方生了一個急公好義的性子,和笑面腹黑的肥平、緘默做事的公仲寅不同,他是個但聞不平事,就會立刻拍案而起的人。或許是因為從小在家里看慣人情冷暖,對豪長權(quán)貴,他不冷不熱,對平民百姓,卻十分和藹,能與他們聊到一塊去。于是長安君便挑了他,隨昭勃和幾名縣吏去西鄉(xiāng)巡查,招募丁壯補入縣卒,也算一展其所長。
“此去西鄉(xiāng)募兵,我乃是外人,不熟鄉(xiāng)音,要仰仗二三子相助了?!倍?jīng)]有因為自己來自國都,乃是黑衣就對昭勃、縣吏們拿架子,當日在祁縣西城門匯合時,便客客氣氣地與他們打招呼,放低了姿態(tài)。
昭勃等人連道不敢,過去他也沒少來祁縣求援,可官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乘機去西鄉(xiāng)索賄有之,真正想要剿賊的官吏卻少之又少。
這次卻不一樣,這幾天昭勃眼看長安君大刀闊斧地整頓縣卒,各豪長也聽話地出人出糧,看樣子,長安君是鐵了心要解決賊患了,昭勃欣喜之余,恨不得立刻飛回西鄉(xiāng),號召里閭鄉(xiāng)親們踴躍入伍,一起殺賊!
他弟弟的仇,終于有機會報了!
四月中旬,一行十余人離開縣邑后一路向西,走了一天后,便進入西鄉(xiāng)地界了。
西鄉(xiāng)也叫昭余鄉(xiāng),因靠近昭余祁而得名,一路上,董方都很細心地觀察路旁情形。卻見每塊田畝里,都有三五農(nóng)人光著膀子在其間勞作,雖然春耕已經(jīng)結(jié)束,但農(nóng)活并無半點消停,農(nóng)夫們還得整修自家的田埂溝渠,除去雜草。他們的妻女則從里落、鄉(xiāng)邑中緩緩走來,拎著竹筐送飯,還一邊頭頂裝滿清水的陶罐——各家都有丁壯被長安君征召去縣城集合,這樣一來,家里剩下的勞動力就少了,但凡有農(nóng)活,就得全家上陣。
那些農(nóng)夫也不講究,就隨便在溝渠里洗了下手上的泥巴,在田間地頭隨便盤腿一坐,拿起粗陋的豆餅藿羹就吃了起來,粗糙的豆餅在他們嘴里卻吃得津津有味,食物雖然不好,但總比災(zāi)年里餓著或者吃樹皮強,不同于太行山以東功利心較重的邯鄲百姓,這里的農(nóng)民都很淳樸知足。
”農(nóng)稼不易啊。“董方嘆了口氣,他這個人急公好義的毛病不少一天兩天了,用長安君的話說,就是太過正直,喜歡”悲天憫人“。
這個時候,農(nóng)夫農(nóng)婦們瞧見道上攜帶兵刃的步騎十余人,頓時緊張起來,他們謹慎地讓妻女藏到身后,自己手里拎著農(nóng)具,警惕地看著這些全副武裝的行人。
祁縣地形比較復(fù)雜,西有大澤,南有霍太,而且跟秦、韓兩國相隔不遠,山林多有許多逃兵、流民組成的盜寇,時不時會出來劫掠,城墻高高的城邑當然沒事,可百姓卻飽受其苦……
他們的警惕看在董方眼里,他對一旁的昭勃道:“才剛進入西鄉(xiāng),農(nóng)戶就如此警覺,昭余祁的水賊也曾到過這么?”
“最遠到過祁縣西郊呢。”昭勃義憤填膺地說道:“不過受禍害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