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同理。
后來之所以玻璃瓶替代了陶罐,成為了葡萄酒的標配包裝,一是因為玻璃量產后價格更為便宜,可以節約成本。二是玻璃瓶可以看到葡萄酒的顏色,給人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
而在這一方面,不論是陶罐還是瓷瓶都要遜色很多。
雖然只有這點差距,但就是引發了葡萄酒包裝的革新。
寧修當然也想用玻璃瓶包裝,但制作玻璃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完成的。
身為化工博士的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制作高品質玻璃的困難。那些穿越小說中的男主角拍拍腦袋就能做出玻璃實在太扯淡了。若論制作難度,玻璃比水泥難出了許多倍。
在沒有玻璃的前提下當然要選用替代品,陶罐和瓷瓶就是最好的選擇。
之前提到在歐洲瓷瓶、陶罐比之玻璃的兩個劣勢,在大明實際上只存在其一。
價格方面的劣勢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大明本就善于制作瓷器、陶器,成本無非就是陶土、釉料以及加熱時候的木柴罷了。
之所以瓷器、陶器到了歐洲會翻數倍價格,一是因為物以稀為貴,歐洲本身很難做出精美的陶瓷器,只能從大明進口。二是因為高昂的運輸成本,運輸瓷器基本走的是海路,一趟走下來成本高的令人咋舌。
這些成本都會轉嫁到瓷器、陶器的價格上。
綜合以上因素,陶器、瓷器在歐洲才會那么昂貴。
但在大明不存在這些問題,細算一算,可能用陶器和瓷器包裝葡萄酒比用玻璃成本還要低。
唯一的缺點就是這兩種包裝不能從外面看到葡萄酒的顏色。
但這其實也不算什么,畢竟中國的米酒、白酒都是用的陶罐、瓷瓶包裝。國人百姓已然習慣。
在寧修的示意下,七郎將一只瓷瓶取來,站在寧修身邊等候。
寧修深吸了一口氣,啟開了柞木桶上的木塞,用一只特制的酒提將酒從柞木桶中舀出來,再小心翼翼的倒進瓷瓶之中。
這可是釀成的第一瓶葡萄酒,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
寧修為自己和七郎、十郎各倒了一杯,笑聲道:“快嘗嘗吧。看看味道如何。”
十郎雖然年紀尚小不能喝太多酒,但一杯還是沒啥問題的。至于七郎和寧修就更沒有啥可顧忌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