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距離第一枚探月衛星發射才過去了6年!
而在這一世,華夏探月工程的進度相比上一世還要快一些,嫦娥二號的發射時間提前到了2009年底,而嫦娥三號項目主體建造和準備工作也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順利的話,在今年年底到2013年內上半年,就可以實現登月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到月亮上去”根本就不能算是一個問題。
問題在于,怎么上月亮上去,并且帶回來足夠的樣本,為后續的大規模采礦做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核心其實包括兩個部分:
第一個是實現問題,要用什么樣的技術,把大重量的探測和采掘設備送上月球,并保證其能順利返回。
第二個是成本問題,以什么樣的設備形態,盡可能壓低地月往返成本。
對于前一個問題,陳念其實沒打算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畢竟大力出奇跡,金屬氫可不僅僅是超導體,還是一種極其恐怖的含能材料。
再加上此前發動機的技術積累,新發動機+新燃料,送個小型挖掘機上去都不是太大的問題。
關鍵還是在于成本部分。
去月球的目的是為了挖氦3,挖氦3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聚變反應堆的效率。
而如果采掘成本高于效率提高的收益,那就純粹是得不償失了。
陳念輕輕地敲著桌子,思考著可能實現的技術路線。
根據他的經驗,在短期內能夠實現的、大規模降低航天成本的技術無非就是那么幾個,主要就是火箭回收、航天飛機、高空輔助發射、磁彈射、高空飛行器捕獲這幾個方向。
其中火箭回收在上一世發展得最成熟,跟現有的技術路線也最貼合,毫無疑問地,陳念把它放在了最高優先級上。
而航天飛機這方面,在有了火箭回收技術之后,它本身應該說是比較雞肋的,但巧就巧在華夏提前點出了技術,導致航天飛機的前景一下子就變得廣闊了起來。
至于高空輔助發射,這玩意兒原本的路線是用高空氣球去輔助發射,穩定性差的離譜,本來應該是第一個被淘汰的,但就那么巧,華夏正在搞空中平臺項目,這讓它一躍成為了想象空間最大的技術。
緊接著是磁彈射,超導體+電磁軌道技術給了它實現的空間。
高空飛行器捕獲——大型運輸機、發動機打下了技術基礎。
一圈看下來,居然每一個方向,都是好方向!
陳念不由得扶額。
不整理還好,一整理下來他才發現,在這不到10年的時間里,華夏打下的基礎,還真是比他想象的要更牢固.
選擇恐懼癥犯了,誰懂啊?
老美怕是完全沒有這種煩惱吧.
猶豫了良久,陳念也沒有最終敲定下方向,更扯淡的是,這幾個方向所對應的核心設備,在系統里解析所需要的源點數量都差不多,都是在500點上下浮動。
完全沒辦法抉擇。
他嘆了口氣,仰頭靠倒在椅背上,心里暗暗想著:
不如就搞個航天飛機算了,還能把空間航線提前開起來,以后自己也能蹭蹭,上太空去看看
不過還是想搞高空輔助發射啊。
大就是好,懸浮島才是男人的浪漫好嗎?
南天門項目能不能快點
正當他在心里默默糾結的時候,辦公室的門突然被敲響,隨后,李想推門走了進來。
看到他這副愁眉苦臉的模樣,李想好奇地問道:
“遇到什么難題了?”
陳念搖搖頭,回答道:
“沒什么難題,選擇太多,沒法挑了。”
他把自己的考慮給李想大致一說,后者也是哭笑不得。
“你這真的是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