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居然直接登陸了?”
“走的霍曼轉移軌道.這波直接把老美的臉都給打腫了。”
“誰說我們的航天技術不行的?美國佬干過的事情我們要干,美國佬沒干過的事情我們更要干!”
“開天辟地第一次,這下真的是可上九天攬月了。”
“還不止新聞報出來的那么簡單,能走霍曼轉移軌道,背后的意義比大多數人想的還要大,這意味著什么知道嗎?意味著我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真正的地月直通車的國家!”
“這是地月工業的奠基技術,其意義甚至不亞于哥倫布當初發現美洲.”
嫦娥三號順利登月之后,網絡上討論的熱度就像陳念預想的一樣瞬間高漲起來。
大部分人在最開始并不能理解這次探測的意義,而是僅僅把它當成了“華夏探索太空過程中普通的一步”。
——
當然,哪怕是這樣普通的一步,實際上也已經意義重大了。
但隨著更多的科普文章、更多的報道浮出水面,人們終于漸漸意識到,這次的登月行動,實際上跟官方宣傳了數年的登月行動,實際上已經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了!
如果說最開始的登月計劃只是簡單的“駕駛”,是要從A點以任何方式、任何速度到達B點,那么嫦娥三號的登陸,就是F1賽車。
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精度、最強的技術,達成效率最高的路徑。
這個過程,美國探索了整整50年,都還沒有突破。
而最恐怖的點在于,這是華夏的第一次登月.
你能想象一個剛剛拿到駕照的人勒芒拉力賽上秒殺全場嗎?你能想象一個看上去只是三歲小孩模樣、才第一次開卡丁車的人飚出了F1歷史上的最高圈速嗎?
這是完完全全違反常識的事情,但他就那么發生了。
沒有人知道應該怎么去解釋,所以也只好把原因歸咎于,“這臺卡丁車不太尋常”。
“.所以這次嫦娥三號項目能那么順利,跟我們之前拿到的老毛子的RD180發動機的框架有關系嗎?”
“當然有關系,這點不能盲目自大啊雖然在LITV發動機上我們確實是突破了,但整個火箭系統,其實還是相對落后的。”
“結構、電力、通信、環境控制——尤其是環境控制方面,跟一流水平差的很多。”
“不過這也是過去的事情了,這一次嫦娥三號在發動機不變的情況下使用了新的混合液體燃料,說明我們在環境控制方面已經達到了超一流水平。”
“要不然,也不可能在那么嚴苛的環境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順利地走出霍曼轉移軌道.”
“牛逼!!那照這么說,嫦娥五號是不是已經快了?”
“那當然,系統的問題解決,最后一道障礙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話說有沒有內部人員出來說說看,長征9型火箭到底準備到哪一步了?”
“臥槽,五十萬是吧?這種問題你也問?”
“哎呀,反正偷不走的東西,問問又何妨.”
而就在所有人的視線聚集在嫦娥三號上時,另一邊,陳念已經坐上了專機,飛回了成都。
LITV發動機的技術輸出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剩下來的就只有細節收尾,他也沒有必要再留在長安,全程盯著了。
這一次的行程仍然順利,不過相對前幾次而言,難度其實上升了不少。
主要原因在于,華夏在航天領域的基礎,比陳念預想的還要更薄弱一些。
實際上,按照他前一世的經驗,他本來以為在2014年這個時間點,華夏的航天技術應該已經發展到足以稱得上“騰飛”的階段了。
畢竟,載人航天技術已經成熟,出艙行走已經完成,空間站已經完成了第一次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