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都覺得,我們已經站在了航天大國的俱樂部里。
但事實上,真正接觸下來,陳念才發現,我們幾乎完全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諸多數據和參數沒有參考,諸多技術停留在理論階段,甚至連最具代表性的天宮一號本身,都是海量試錯、海量實驗后的結果。
怎么說呢?
如果說我們的第一次人造衛星發射是騎著自行車上月球,那么到現在,我們也只是把“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而已。
其中的艱辛,其中的困難,也只有親身體驗過才能感知。
在這一點上,美國則是完全不一樣。
他們在航天領域已經徹底實現了專業化、產業化,上游支撐力度足夠強大,人才儲備量級也屬于碾壓級別,哪怕停滯數年、十數年,也真不是其他國家能夠趕得上的.
道阻且長。
陳念嘆了口氣,略微沉默片刻后,臉上卻又出現了幾分笑意。
——
哪怕是這么艱難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做到了第一,這還不夠振奮人心嗎?
他以前看過一些玄幻類,講的是“境界”不如其他人的主角,靠自己的天賦、靠自己的努力實現越級反殺的故事。
而現在,華夏航天,就處于這個階段。
實力逐漸提升,但境界沒跟上。
如果有一天,在各項技術逐漸發展、境界開始快速突破之后,那么我們的發展速度,應該是遠遠超過那些“老牌強國”的。
畢竟,我們已經在各個方面做到了極致.
想到這里,他愉快地打開了系統界面。
接近兩個月的積累,他手中所持有的源點數量已經突破了3000點,這算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但對于下一代的突破性技術來說,還是存在差距。
專用型量子計算機需要的源點數量是1400點,只能用于簡單的數學計算。
通用型量子計算機的源點數量是16萬,在GAI和量子計算項目的加持下,它總算有了一個“數字”,而不是幾個問號了。
消耗最少得倒是空中平臺技術,這玩意兒的源點數量已經暴跌到四位數以下,主要是得益于航天、航空和材料領域各項技術突破的長尾效應
權衡了片刻,陳念決定還是把重心先放在量子計算上和嫦娥五號的收尾工作上。
畢竟,空中平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難度主要體現在建造本身,而非技術關卡上。
伴隨著項目繼續推進,它所需要的源點數也會繼續下跌,說不定某一天,就會跌到0
陳念很期待那一天。
需要多少年?
3年?5年?
到了那個時候,世界又會變成什么樣子?
與此同時,海的另一邊。
黃石農場,一間外表破舊,但實際內藏乾坤的谷倉里,凱斯站在還未來得及安裝的防彈隔板上,向谷倉里的眾人宣讀著有關嫦娥三號登月的最新消息。
“.華夏登月計劃與聯邦政府登月計劃完全不同,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探索行動,而是如哥倫布一樣、為了解決人類困境所做出的重大嘗試!”
“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采用了最高效率的登月方式——在技術上,這被稱作‘霍曼轉移軌道直接登月’?!?
“這樣的嘗試開辟了人類太空探索的新時代,我們再也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燃料去試探出一個所謂‘安全’的登月軌道,而是可以借助先進的發動機、先進的遙測技術,如同精確射擊一般,把子彈射到月球上!”
“它的意義重大,在一些學者看來,它開啟了人類與月球真正意義上的‘連接’?!?
“或者用更直白的方式來說,這次的登月行動,為人類找到了新的出路?!?
“是的,在常溫超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