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之福啊!」
李然和長弘進入內室,李然讓長弘上座,長弘在李然面前也不客套,二人坐定之后,長弘開口道:
「然兒這些年的所作所為,為師其實也時常尋人打聽,亦是頗為。之前種種,今日且不提了。如今然兒決意協助王子朝,但周室已立新君,如此說來,你我師徒之間,反倒是成了敵我了……」
「尊師此言,讓弟子汗顏,王子朝確有作亂之嫌,但新王只怕亦是受單旗挾持,幾無自主吧?所以弟子是為匡扶周室,不得不如此做。」
長弘聽罷,看起來倒也并不生氣:
「然,這便是為師不惜性命夜訪京邑的原由。有一件事然兒可曾想過?且不論王子朝目前的困境,假使他當真事成,屆時誰又能做得周王?還是說,他要弒弟篡位?仰或是如同當年平王東遷一般,再來一出二王并立?只是,如今周室本已勢微,若再行二王并立,只會更加分散周王室的力量,屆時只怕天下會更加紛亂!」
(這里說明一下:平王東遷的時候,其實周王室是處于二王并立的局面。除了周平王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周攜王。而在當時,很可能周攜王才是公認的正統,而平王可能才是出奔在外的那一個。)
「或可效彷堯舜,行禪讓之舉?……」
長弘卻只笑了笑,直接是打斷了李然的話:
「然啊,縱是此為善舉,但恐怕也很難實現!然兒可知,新王固是受那單旗的掣制,但至少名義上乃天子身份,讓其禪位,豈不是會要引得天下人的反感?而且想那王子朝,只怕也很難容忍有這么一個隱患在世。堯舜禪位,為上古良風,但至今早已不存一二!」
李然見長弘態度緩和,不由得問道:
「那不知尊師有何良策?」
「今日一戰,雙方死傷過甚。這般下去,受損的終將是周室,受苦的也終究是百姓。所以為師的意思,或可讓他二人且見上一面,先罷去刀兵,再共議國事。」
「當年厲王無道,受戮之后,周公和召公首開共和之制,共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之位。周公主外,召公主內。至宣王成年,周、召則共同還政于宣王!以此成就一段佳話。」….
「如今何不效彷此法?可讓天子和王子朝共同執掌朝政,各司其職。然兒許不聞‘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之理?他二人若能守望相助,互為扶持,日后又豈會有單氏攝政之危?」
(兄弟鬩……其侮:出自《詩經·小雅·棠棣》,其意為兄弟之間在家里有可能爭斗,但是每遇外侮總能鼎力相助。)
李然聽了長弘所言,頓時如醍醐灌頂。
「尊師此法甚妙!」
如此解局確是最好,李然當即帶著長弘面見王子朝。而王子朝在聽完長弘的話之后,亦是陷入了沉思。
此時,長弘則是更進一步道:
「殿下,此舉不僅可讓周室歸于平靜,而且殿下也可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并且還能夠讓王室擺脫單氏和劉氏對周室的掌控!周室重振,指日可待!若是二王并立,無論誰勝誰負,只怕都會兩敗俱傷啊!」
王子朝嘆息一聲。
「本宮即便是想如此,但王弟難道也愿意?」
「如今天子為單旗所脅,流離失所,身不由已。他也朝思暮想著要改變如今的局面,如何不肯?」
「只是……單旗等人只怕是會從中作梗,難以成事!」
長弘澹然一笑:
「天子畢既為天下共主,他若非執意要和
殿下陣前和談,諒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臣亦會從旁力爭此事,只為天下大和!」
王子朝猶豫了一下。
「既如此,便有勞太史從中斡旋。本宮愿和王弟和談!」
lq.
羲和晨昊
/90/905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