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后,又到了愉快的刷視頻時間,還是熟悉的小破站,給她推了央視農業,標題是如何借著請戰這個事科普,一起商量下!
俞悅點進去一看,原來是最近《歌手》的熱度太高,有網友調侃說央視農業不是什么熱點都能引申到農業科普嗎,于是給郭站長下“戰書”。
郭站長表示確實有點難,不過也不是不行,他以和網友一起開選題策劃會的方式來插入科普。
借此科普了其實植物也是有聲音的,我們聽不到植物發聲是因為頻率,成年人能聽到的聲音一般在赫茲以下,而植物發出的是超過赫茲的聲音。
比如說,有科學家拿番茄做實驗,切斷莖桿的時候,番茄一個小時會發出25次的大叫,榨干水分的時候它的反應更大,一個小時叫了35次。
現在還有博主把植物釋放出來的聲音的頻率通過轉化加工,就做出來了植物的歌聲。
站長科普完問網友這個選題怎么樣,然后又自己把自己否定了:“這個選題其實也一般,空洞的趣味科普,不夠有價值,而且結尾沒有辦法拔高。”
攤開這么長的燕國地圖,郭站長終于圖窮匕見,開始科普起“直播”。
郭站長:“我覺得還是要回歸到熱搜關注的本質,請戰熱梗咋來的?源頭不就是因為直播嗎?
那農業有沒有直播?有啊!
水稻如果阿不育秧,直接把種子播到田里頭,這就叫水稻直播。”
俞悅:“好家伙,央視也玩諧音梗嗎。”
明月松間照:但是真的還挺有意思的,小破站的央視農業每次我刷到都會點進去看一下。
九州一色的霜:畢竟是真的能學到東西的,我覺得央視農業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郭站長還在繼續科普:“那么我國有多少水稻是直播的呢?不到一成。
育秧再插秧的這個場景,是大家都熟悉的。歐美國家直播反倒是主流,比如說阿美莉卡,八成的水稻種植采用的都是機械旱地直播的方式。
澳大利亞八成水稻采用的是飛機直接播撒種子的方式,歐洲最主要的水稻種植國意大利,幾乎所有的水稻都是機械直播。
那為什么中外會產生這么大的技術差異?”
漢朝趙過與周圍農人笑道:“想必是為了與天爭時吧。”
一個老農咂吧著旱煙:“是呢,先育秧水稻會成熟得快些。”
郭站長:“其實,水稻種植全種植流程當中最辛苦的環節應該就是插秧了。
有個詞叫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咱們華夏現在小麥的機械化率是97%,水稻只有85%。
低到哪了呢?就是插秧這個環節。
咱們水稻的機械化收割率早就到98%以上了,但是種植的機械化率,目標是到明年才能到65%。
也就是說,我國現在還有小一半的水稻依然是人工極其辛苦地去插秧。”
西瓜火龍果:我小時候真的下地插過秧的。應該是叫水田。
草莓奶糖:我家也是農村的,每次最討厭的就是插秧了,日頭又熱又曬,還很容易被各種茅草割到。
草莓奶糖:還要穿那種特別長的皮質連體褲,不然踩在淤泥里拔都拔不出來。一天下來感覺人都要廢了。
俞悅:“我是沒插過秧,不過見我外婆插過,真的很辛苦,難以想象他們是怎么堅持了幾十年的。”
唐—白居易: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視頻里郭站長還在繼續:“那為什么我們不能改成像國外那樣省事地水稻種子直播呢?就像小麥一樣,直接就機械化了,這樣不好嗎?
還真不行。
中國歷史上種植水稻其實最早也都是直播的,育秧移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