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悅:“說完了司南,接下來就是造紙術了,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
說到造紙術,就不得不說東漢的蔡倫了。永元十四年,皇后鄧綏下令郡國進獻紙墨。
當是時,蔡倫負責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夠隨時隨地接觸到各地進貢紙張,為其改進造紙術提供了物質條件。
蔡倫深感“帛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決心造出比前人所制更好的紙,乃使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等原料造紙。
元興元年,蔡倫獻紙于漢和帝,由于質量提高,得到和帝重視,受到和帝贊譽,并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
紙張的應用得以推廣,逐漸代替了簡帛。后人將蔡倫改進制造的紙稱為“蔡侯紙”。
人們都知道蔡倫造紙,實際上,在東漢蔡倫大規模造紙之前,華夏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
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不過這并非否定蔡倫造紙之功。
而是說蔡倫的造紙術并非是突然之間的發明,它有一個技術積累的過程。”
東漢時期的蔡倫聽到天幕提到自己時,有些驚訝,隨后便是狂喜。原來他的紙真的改良成功了。還被后世稱為“蔡侯紙”嗎。
東漢前的皇帝們更是高興,原來這紙用什么樹皮,破布。爛漁網就可以制成,成本這么低,聽起來就大有可為啊!
大家記筆記更起勁了。
俞悅:“華夏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華夏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干之后剝離下來,可用于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華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華夏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很大可能是起源于華夏南方,并且和嶺南地區特別是環珠江口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
華夏自上世紀90年代環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
其中,深圳咸頭嶺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石拍,科學測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樹皮布制作石拍,揭示出華夏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研究證明樹皮能通過拍打,做成像紙一樣的載體,其存在可能已有數千年之久。樹皮布在南華夏很早已存在,東南亞和中美洲也有使用樹皮紙的傳統。
在古代,埃及有紙草紙,歐洲有羊皮紙,華夏歷史上有絲絮紙和作書寫用的縑帛紙和蔡侯紙。
其中只有植物纖維制造的蔡侯紙對世界造紙業的發展及人類文化的傳播具有深遠影響,其基本工藝一直沿用至今。
根據史書記載和后人研究,蔡倫造紙術的基本點,歸納起來就是用植物纖維為原料,經過切斷,漚煮、漂洗、舂搗、簾抄、干燥等步驟制成的纖維薄片。
沒有經過造紙基本步驟處理的纖維薄片,不具備紙的基本性能,就不能稱之為中國古代傳統概念上的紙。
世界上最早的紙是埃及的紙莎草紙,而歐洲中世紀則普遍使用羊皮紙,這兩種紙因為原料單一,改進余地有限,被使用復數種類材料的華夏紙所取代。
甚至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有個別的地方還使用造紙術來造紙。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華夏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
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