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于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公貴族使用。”
東漢前的古人們又連連點頭,可不是嗎,他們也是苦簡牘笨重久矣,也不是誰都能如惠施一般隨身攜帶五車竹簡出門啊。
明月松間照:說到惠施,是跟天天莊子辯論還說不過的那個惠子吧。
九州一色的霜: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吧。
俞悅:“華夏古代能被稱為‘子’的可都不是什么泛泛之輩,更別說從春秋戰國的巔峰賽里殺出來的狠人了。
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當時與孔子、
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和惠施既是朋友又是辯論的對手。
《莊子》一書里多次提及兩人的辯論,九州老師說的就是‘濠梁之辯’,其文字記錄出自《莊子·秋水》。
翻譯成大白話大概就是: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
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莊子說:‘請你回歸最開始的設定,你說:‘你哪里知道魚快樂’這句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聽起來很像兩個好朋友互相吵架抬杠對吧,用今天的話來說,莊子好像個‘杠精’。
然而正是由于這種對世界的不斷認識,不斷假設和不斷求證,造就了輝煌燦爛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天幕下惠施想起自己的那個好友,咂咂嘴,天幕說得真對啊,他可不就是個‘杠精’嗎。
劉徹一個頭兩個大,這俞悅怎么又跑偏了!
漢—武帝—劉徹:悅娘子,可還記得你是要說四大發明。
俞悅一拍腦袋:“抱歉抱歉,說道華夏哲學的開端一下子沒忍住,我們繼續說回造紙術。
西漢時期出土的植物纖維紙,是蔡倫造紙的前身。蔡倫擴大了造紙原料的范圍,破布、魚網、樹皮、麻頭等都可以造紙。
其中樹皮造紙更是他的發明。他的造紙工藝更為精細,造紙術到他這里,擺脫了紡織品附庸的地位。
此前都是利用紡織之后拋棄的副產品來造紙的,蔡倫將造紙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工藝。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華夏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稍等我去拿個飲料,回來告訴大家蔡侯紙具體制作方法。”
古人們:!!!
不是你這后輩,說這么久了差這會兒功夫嗎!
俞悅:“來了來了,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4個步驟:
首先是分離:使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其次是打漿:使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最后是干燥: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