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遇到李林甫了吧,姚崇宋璟等人心中一凜,想到俞悅之前提到過的他們那已故太上皇荒唐的“野無遺賢”。
俞悅:“之前我們說過,他這次在長安考試,碰上了李林甫主考,事情開始壞起來了。
本來這次考試,唐玄宗也想學二鳳‘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將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誰知道李林甫一頓騷操作,導致這次考試無一人錄取,舉國上下一片嘩然,最后李林甫跟玄宗皇帝說,野無遺賢。
因為皇帝圣明,天下英才早都在陛下麾下了,所以一個人才都選拔不出來。關鍵李隆基真吃了這記馬屁。
一個敢說一個敢信。”
李世民又雙叒叕聽到李隆基干的離譜事件已經可以做到心平氣和了,反正他就算氣死也沒用。
與其自己慪氣氣死自己,不如多罵兩句開元李隆基,至于天寶李隆基,這會兒估計已經入畜生道投胎了吧。
至于李林甫就不用說了,好歹李隆基在開元維度的平行世界還能提心吊膽地活著,李林甫每個世界骨灰都被揚了。
李亨一朝,他聽俞悅說到這里。想到自己那個父親,嗤笑出聲,他李隆基干的混賬事還少嗎。恐怕那個平行世界的自己就算要死,都得等李隆基閉眼才肯斷氣。
眾臣眼觀鼻鼻觀心,假裝沒聽到李亨那聲不屑的冷哼,李隆基再怎么樣都已經是先皇了,沒誰閑得慌摻和皇室的這些破事。
杜甫也僅僅只是為另一個自己傷懷了一下,但也僅此而已了,畢竟這個世界終究還是不一樣了。
李白和一眾同僚都給了他一個安慰的眼神,杜甫一一回過去,差點沒給眼睛回抽筋。人情世故好難,詩圣嘆氣。
俞悅:“這是杜甫第二次考試失敗,這次他已經三十五歲了,他的心態也開始發生變化,可能是也跟現代人一樣開始有中年危機了吧。
科舉這條路走不通,杜甫只能走權貴舉薦做官那條路。他頻頻出入權貴府邸,這還多虧了老杜家寫詩的金字招牌。
唐朝的權貴對于會寫詩的人還是很敬重的,這也是杜甫雖然潦倒,但沒有被權貴拒之門外的原因。
但杜甫不像李白和王維,有玉真公主扶一把,也沒有文壇大佬幫他造勢延譽,杜甫當時在詩壇確實有點小透明。
當然這不是說唐朝的名流沒有眼光,欣賞不到杜甫的好,相反,他們都很奇妙很清楚杜甫的詩寫的好,但具體有多好,他們把不準脈。
因為杜詩太好了,好到超越了時代,甚至超越了人們的審美認知。
大家天天讀的都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者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再不然就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到了杜甫這里就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這就是為什么后人要專門把杜甫的詩,單列成杜詩,就是因為其他的詩人集合是一部唐詩。
而他杜甫一人便是一部杜詩。
匯萬流而成江海,集大成者謂之圣。
但是因為當時的權貴名流把不準脈,所以評價都很保守,這也是導致杜甫在當時有點小透明的原因之一。
杜甫在長安屢屢碰壁,父親杜閑也已經過世多年,留下的遺產也已經花的所剩無幾了。
而且長安物價高,房價也高,異鄉人在這里漂泊很難立足,杜甫經濟拮據,陷入困境。
他自己寫過:‘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公元791年,三十九歲的杜甫給李隆基獻上了《大禮賦》,終于得到李隆基賞識,命他待制集賢院,獲得了分配官職的資格。
但杜甫又在選官考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