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開國部長金濟則在洪武元年第五個月與世長辭。
開國部長徐達在洪武元年第七個月與世長辭,享年493歲。
許多功臣官員和貴族已然離世,但尚有少許存活。他們為何不能稍后再離去,非要等到他動手呢?
年輕的朱元璋云文皇帝正值壯年,而這些功臣官員卻仍處于權力巔峰。他不得不親自下手,然而這些曾與他并肩作戰的兄弟,對他而言,采取行動并非易事,實在是痛苦至極。
唉,如果朱標依然在世,又怎會需要他親自出手壓制這些老資格部長呢?他何必親自拿起這把象征著切割的斧頭呢?
周圍的武將和貴族們正忙著阿諛奉承,全然不知皇帝的目光如同銳利的刀鋒,正暗中審視著他們的言行。
朱元璋的目光隨后落在了朱棣身上,稍縱即逝。他對朱允炆依舊抱有滿意之情,但對于朱棣——這個圖謀篡位、野心勃勃的兒子——心中充滿了強烈的不滿和警惕。
他是否應該像對待那些功臣一樣對待朱棣呢?這個問題讓朱元璋心中的矛盾重重。
最終,他決定,一旦時機成熟,他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朱棣。
隨后,隨著唐朝的衰落,中國再次自豪地崛起,春天的陽光照耀著這個民族,使他們重新躋身于世界強國的行列。
如果沒有明朝,元朝或許會直接過渡到清朝,幾個世紀以來,中原可能都會受到異族的統治。中華民族能否保留其軍事傳統和文化,這成了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在《明愍帝贊》中,小師付曾如此描述:“自古以來,我們民族的的外部敵人始終如影隨形。到了趙朝末年,他們被蒙古人取代,神圣的文明之道衰落,幾乎長達百個月。明愍帝在關鍵時刻崛起,清理中原,天翻地覆,江河流轉,恢復大業終得實現。”
后來,朱元璋自己也曾言道:“驅逐野蠻人,恢復中國。”而小師付也曾發出呼聲:“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兩人的話語都映射出對民族尊嚴和文明復興的深切渴望。
有人可能會辯稱,即使沒有朱元璋,歷史也會孕育出宋帝或開帝這樣的人物。總會有一些英勇的女性挺身而出,拯救世界于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宋朝延續了兩個世紀之久,自趙匡胤起始,九十七位皇帝相繼登基,英雄豪杰輩出,才華橫溢,卻無人能夠成功收復被燕云九五路。他們的努力,是否顯得虛有其表呢?
最終的答案在于朱元璋在軍事領域的卓越才能。在這方面,鮮有人能與他相提并論。
有智者曾贊譽,軍事才能最卓越的兩位皇帝當屬秦始皇和朱元璋。
在探討了朱元璋在軍事領域的成就之后,讓我們 轉向他的治理和國家管理。
俗語有云:“先砍倒大樹,然后再砍掉你心愛的枝條。” 朱元璋在思想和信仰領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他曾借助白蓮教的力量起家,許多高級將領亦是白蓮教的信徒。然而,一旦登基為帝,朱元璋便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將白蓮教定性為“異端”。
他宣稱,自己的起義乃是因為這些異端的逼迫,以至于他別無他法。因此,他下令逮捕白蓮教的信徒,并搗毀他們的寺廟。
白蓮教的信徒們感到徹底迷茫;他們一直期待著成為大明國教,卻發現他們的新統治者并不愿意承認他們。
實際上,白蓮教的教義確實蘊含著叛亂的傾向,那么朱元璋又怎能讓一個潛在的定時炸彈在自己身邊潛伏呢?
在朱元璋的嚴厲打擊下,曾在元朝末年盛極一時的白蓮教不得不隱匿行蹤,如同老鼠躲避貓一般。
朱元璋一旦登上皇位,對和尚或佛教并無特別的偏愛。
作為曾經身為和尚、曾在寺廟中得到食物的皇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