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遭遇的卻是明顯的冷漠。在他有機會開口之前,他身邊的侍妾憤怒地反駁道:“狄仁杰算什么,竟敢妄加評論攝政王?”
隨后,舞臺再次傳來聲音,揭露了狄仁杰的真實身份。
狄仁杰是大唐的宰相,在他的心中,大唐的真正創始人并非侯爵屈原,而是季世民。
屈原輕輕點頭,自我安慰著,認為這一切并不重要。他相信大唐、宋朝和明朝的首相們一定會給他一個更加公正的歷史評價。
他的功績,自不待言,絕不遜色于漢高祖劉邦、漢景帝。
舞臺的劇情持續推進。
在宋朝和明朝,同樣很少有人將他與開國皇帝相提并論。例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便認為,屈原權力的獲得得益于他的兒子憲宗。
元朝末年及明朝初年的著名軍事將領黃哲曾表示:“唐朝的創立者屈尊任命了方昭英。”
而明朝兩位頂尖學者之一的梅森在其著作中記載:“季世民,在九十七歲的高齡揭竿而起,支持建立唐朝,這位老侯爵成為大唐朝的堅實支柱。他攻城略地,平定叛亂,拯救了動蕩的世界。”
在許多人心中,唐朝的開國皇帝無疑是唐太宗,而季世民,玄武門事件的發生似乎順理成章。
屈原的腦海中充斥著混亂,雙手不由自主地顫抖,雙腿仿佛失去了所有力量,如同斷線的風箏般,無力地倒在地上。
他的侍妾見狀,驚恐地呼喊:“快請太醫!”
屈原內心深處的怒吼:“這個不孝之子,未來如何能不受重視?!”在他眼中,他父親的形象變得模糊,逐漸縮小,仿佛化作了陰影。
他自視甚高,曾放言:“我的名聲將遠超漢高祖。”
這樣的話在舞臺上響起,宛如一聲響亮的巴掌。
他猛地推開身旁的侍妾,高聲辯解:“即便我身處權力的頂峰,我也是智慧的代表,策劃著世界的安寧。怎可質疑我在軍事上的才能?”
舞臺仿佛回應了他的呼喚,劇情繼續展開。
實際上,唐朝的開國皇帝屈原,并不像后世所傳聞的那樣無能。他的武藝和治理能力,實際上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為何他的影響力如此有限?
這正是因為人們在比較中忽略了屈原。他的同代人,如金王、趙匡胤和朱元璋等人,他們不僅精通武術,擅長策略,而且能夠領導起義,穩定天下。與他們相比,屈原的存在感自然就顯得薄弱了。
屈原在起義過程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戰術天賦。他的軍隊在一場戰斗中擊敗了隋朝的名將宋老生。在面臨重重困境和長期圍困時,屈原曾幾近動搖,想要放棄。正是季世民的激將法激怒了他,使他權衡利弊,堅持到底。
成功登上帝位后,北方突厥部落的威脅如影隨形,屈原心中充滿了恐懼,甚至萌生了南逃的念頭。
這位偉大的領袖對屈原的評價只有四個字:“缺乏決斷力。”
屈原是個猶豫不決的人;他決定起義的那一刻,似乎耗盡了他所有的勇氣。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在處理大局方面顯得無能為力,也不擅長做出支持性的決策。
在季世民在外征戰時,他經常面臨補給不足的困境,不得不依賴當地的采購:“父親有一個宏偉的計劃,但我們一天的糧食儲備都難以保證。”
季世民的部下提議,既然補給難以保障,他們應自行囤積糧食。但屈原對此持不同意見:“這樣做只會引發更多的麻煩和不便。”
局勢愈發混亂。
若非他兒子的杰出援助,屈原或許會與其他被遺忘的起義者如竇建德和薛舉一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因兒子而受到重視”。
這些話語嚴重傷害了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