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明軍方面無奈地發動了火攻,但這時的明軍已經陷入了混亂,敗局已定。
最終明軍方面眾多將領一同撤退,在撤退過程中被建奴包圍,大部分明軍將領被生擒,只有少數人幸運地逃出重圍。
隨著第四次援軍的全軍覆沒,朝廷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救援,因為明軍經過數次的救援失敗之后,其在遼東的精銳已經十去其七。
在這場戰斗中,大凌河城的三萬軍民經歷了巨大的磨難,僅有一萬一千余人幸存但卻全部被俘。”
聽完胡文霆的講述之后,朱由檢在痛苦的沉默了好一會之后,開口問道:
“老師,咱們先不討論戰術方面的問題,您用后人的眼光,從戰略層面上來分析一下,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應對遼東的局勢才是最合理的?”
胡文霆朝朱由檢點了點頭之后說道:“陛下,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才是一個皇帝應該具有的眼光,一切都要從大局出發。
前面我也說了,打仗我并不在行,但我的優勢就是通過相關的史已經準確的知道此戰的最終結果,而且還知道此戰失敗之后,給大明帶來的嚴重后果,那就是大明基本上失去了對遼東大片土地的控制權。
陛下,我前幾天曾經對你說過,人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圍繞利益這兩個字來進行的。所以,我們在討論大凌河筑城是否有必要開展的時候,首先要計算一下,我們的投入產出比。
簡單的說,就是在大明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財力之后,最終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
陛下,我來直接告訴你答案,你費盡心機,四處籌錢支援給遼東方面之后,得到最多利益最多的卻是遼東的那幫將領們。
他們除了在軍餉方面上下其手之外,你撥付給他們的物資,又有多少真正用到建設上面。他們不把這些物資轉手倒賣給建奴方面,就已經算是燒高香的好事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你這個大明皇帝,是其中最大的一人冤大頭,扮演的就是一個出錢、出力卻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說完這些之后,胡文霆的情緒逐漸開始冷靜下來,思路也逐漸開始開闊起來,他想起了后世開國領袖那些高瞻遠矚的軍事理論。
于是,胡文霆接著對朱由檢說道:“陛下,民間有句俗語叫做,把拳頭先收回來,是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
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是,在大明如今的形勢下,先不要想著在遼東方面能有多的大作為,而是盡量穩住那邊的形勢,要盡量避免一些過于冒險的行動,以便讓遼東方面僅有的一些軍事力量得以保存下來。”
聽到胡文霆的這個提議之后,朱由檢忍不住插嘴問道:“老師,雖然朕完全相信您的眼光,以及您所做出的安排肯定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朕作為一國之君,這樣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話會不會不太好啊?大明的數千萬子民們,又會如何看待朕這個皇帝?”
胡文霆淡淡的一笑之后,開口說道:“還是我前面對你說過的那句話,‘欲帶其冠,必承其重’,對于整個大明在戰略方面的安排,普通的老百姓來說,他們是不可能明白,也是看不到這么長遠的。
但皇帝你不一樣,作為一國之君,你必須有更加長遠的目光,你要為整個大明以及大明今后數十甚至數百年的發展作出全面的考慮。為了大明的將來,你這個大明的皇帝為此暫時承擔一些罵名,又有何妨呢?
你也知道,朝中的很多的大臣都是和遼東那邊有著利益聯系的,比如在往遼東撥付軍餉和物資的時候,他們可以從中克扣下很大的一筆,他們中一些人還會深度參與到遼東那些將領們的走私生意當中。
因此,他們都會想方設法的鼓動陛下你在遼東方面采取一些不切實際的行動,好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