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是一場基于平等性基礎之上的關于“責任”與“尊愛”的雙向奔赴。
自古以來,漢人始終認為家族和國家的昌盛,從來不是通過對外戰爭搶奪攻伐而來,而是施以仁愛、道義于鄰人和邦鄰,講信修睦、修文服遠。
隋唐時期,各國紛紛遣使來華交流,有著求學、經商、游歷、宗教活動等大量民間往來。這一時期,正如李白詩中所展現“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的萬國來朝盛況。
《左傳·隱公六年》所記載的陳國公子五父勸誡陳桓公同意鄭國請求,兩國交好,并強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但陳桓公聽不進去,結果導致國難,體現的正是對這一歷史經驗的總結。
在這一歷史典故中,“親仁”得以與“善鄰”互文,進而揭示親善友愛鄰(國)人的重要意義。由“親仁”而起,“仁”得以具體化、一體化地融入各種人倫關系之中,與人為善、以鄰為伴、宗族相助、家國一體,塑造華夏民族溫良敦厚、勤勞善良、反求諸己、注重內省、推己及人、成人之美的民族性格,也是華夏文化獨特的境界和魅力所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袁崇煥是越說越上勁,不知不覺間,他差點就把林丹當成了自己的一名學生,而自己正像一名老師一樣的在耐心對他進行教導。
可憐的林丹,盡管也頗有一些漢語基礎,基本上也能聽懂袁崇煥所說的每一個字,但把這些字連成一句話之后,他就不怎么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可是他如今又正好有求于大明,因此也不好太撥了袁崇煥的面子,出言讓他趕快說正事,于是林丹只好繼續耐著性子,像聽和尚念經一樣的繼續聽袁崇煥念叨下去。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袁崇煥在不久之后總算發現了林丹有些昏昏欲睡的樣子,于是他就長話短說,在匆匆說完“國雖大,好戰必亡”、“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一系列表達鄰里友好關系詞語之后,就開始正式進入了主題。
袁崇煥先是若有所指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秦穆公在處理與晉國關系的過程中,就不念舊惡,解救晉國的危機。
因為糧食欠收,晉惠公向秦國求購糧食。此時的秦晉關系非常微妙,兩國國君雖有姻親,但又互有矛盾。秦穆公曾輔助晉惠公奪得王位,但晉惠公卻拒絕兌現之前許諾讓給秦國的土地。
在考慮是否援助晉國時,秦穆公接受了百里奚“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的建議,決定出于人道救濟遇到天災的鄰國,挽救了晉國百姓的生命。
說完這個例子之后,袁崇煥就帶著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看向了林丹,就差直接指著林丹的鼻子說:“你就是這個例子中的晉惠公,而我大明則是秦穆公。”
而林丹作為孛兒只斤氏的傳人,自然也不是一個傻子,更何況袁崇煥還是用大白話說出的這么一例子,于是他在聽完袁崇煥舉的例子之后,先是老臉一紅,然后硬是放下身段對袁崇煥說了一句軟話:“本汗在這之前確實也犯過一些糊涂,希望貴使回去之后,能向大明皇帝轉達本汗的歉意。”
聽到林丹總算開口服軟之后,袁崇煥有些滿意的點了點頭。可還沒等袁崇煥接著開口說話,林丹就緊接著追問道:“貴使還是趕緊先說說大明對我蒙古國的援助條件吧!”
袁崇煥聽了林丹的催促之后,繼續慢條斯理的說道:“我大明陛下不僅決定無償援助你們一批糧食來幫助你們度過難關,而且,還會向你們提供一批最新的火器,哦,就是我大明曾用它們把皇太極打得丟盔棄甲的那種。”
林丹在聽到大明方面居然愿意無償向自己提供一批糧食之后,頓時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