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領命去了。
朱厚照恨不得讓他命令就安排人去遼東,讓正德犁庭超過成化犁庭,青史留名。
楊帆示意他稍安勿躁。
“陛下,你現在要做的就是等。”
“以王尚書的能力,犁庭遼東,大明肯定會大獲全勝。”
“當務之急,還是講武堂。”
楊帆和朱厚照進了講武堂。
看到里邊的情景,楊帆蹙眉。
“陛下,既然要是講武堂,教人怎么做人,怎么忠君愛國,怎么打仗,就應該有個講武堂的樣子。”
朱厚照有些不理解。
“這難道不是講武堂該有的樣子?比國子監可是好多了。”
“改造空間很大,改造成一個學校該有的樣子。”
楊帆提了幾點非常重要的建議。
“一,不能讓學生睡大通鋪,聽說國子監也是大通鋪,那我們跟國子監豈不是沒有了區別?”
“我建議改造標準宿舍,每個宿舍放置四張上下床,住八個學生。”
“二,我建議修建一座圖書館,把歷朝歷代的兵書收集起來,供學生閱讀。”
“三,建立校場,供學生鍛煉,沒有一個好身體,怎么才能當一個好將軍?”
朱厚照不明覺厲。
“老楊,你說的這些,后世那所黃埔軍校是不是都有?”
楊帆點頭。
“沒錯,硬件條件好了,前來學習的人自然趨之若鶩。”
朱厚照當即做了一個決定。
“朕思來想去,覺得你應該出任副校長,主抓講武堂的改造,因為只有你最懂。”
在朱厚照的再三勸說下,楊帆勉為其難答應了。
從第二天開始,他一邊指揮工部的人改造講武堂,一邊統籌招生工作。
一共有一千余名考生參加了初試。
所有考卷全部送往京城。
閱卷人只有兩個,朱厚照和楊帆。
身為講武堂校長,朱厚照說了,要親力親為。
他對科舉不感興趣,但對這次考試卻非常上心。
畢竟是給自己選學生。
平時吊兒郎當的他,竟看得無比仔細認真,甚至比楊帆還認真。
“老楊,你快看,這個學生就寫了四句話。”
楊帆湊過去一看。
真的只有四句話。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不是橫渠四句嗎。”
朱厚照一愣,“橫渠四句?老楊,你這名字起的好,張載這四句以后就叫橫渠四句了。”
“這個學生有文化有抱負,錄取。”
“老楊,你再看看這個,就寫了四個字,盡忠報國。”
楊帆也看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答案。
比如,當一名威風凜凜的將軍。
比如,活下去。
武人的回答簡單明了。
他們沒有讀書人的文采,沒有讀書人的彎彎繞繞。
如果讓那些科舉主考官來閱卷,一個能錄取的都沒有。
他們只會嗤之以鼻。
但朱厚照和楊帆還是很開明的。
不管寫的答案多少字,只要還可以,就給錄取。
一連三天,朱厚照和楊帆都在閱卷,人都麻了,可也只看了一半。
朱厚照開始打退堂鼓。
批閱試卷真不是人干的事。
終于,他們等來了一個人。
王守仁進京了。
這位副校長可以履職了。
朱厚照和楊帆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