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成公.成公四年》。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
讀書人主打的就是一個靈活,怎么說怎么都有理,他說誰是“異族”誰就是異族,他說誰能被教化誰就能被教化。
對此,齊燁不以為意,人們已經習慣了,他也習慣了。
那些整日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掛在嘴邊上的人,也只是當個口號喊喊罷了。
如果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對大康朝俯首稱臣,將偌大的草原拱手相讓,就一個要求,朝廷,天下讀書人,不將他們當“異族”,不要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針對他們,朝廷和天下讀書人會同意嗎?
答案顯而易見,太同意了,所以說,都是“利益”。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時指的根本不是“異族”,而是家族,家族之外的意思。
不說云部,只說木鹿一族,他們向往和平,向往美好的生活,在山林中搏殺,最終的目的是和平與美好的生活。
漢人,能夠帶給他們和平與美好的生活,那么他們愿意成為“同族”,并愿意在成為同族后,為了家國,為了大康而戰,那么這就是同族,這就是大康子民。
齊燁不懂那么多大道理,只是以一個屌絲的目光看待與考慮問題。
木鹿卒,沒有殺大康軍伍,沒有殺漢人,這是大前提。
繼續閱讀
有了這個大前提,大家就不是仇人,沒必要相互廝殺屠戮。
既然沒必要相互廝殺屠戮了,大家可以成為朋友,可以并肩作戰,為什么不能夠成為同族?
同理,那些孩子也沒有什么家國的概念,事實上對他們來說“漢人”與“南軍”都是兩個很陌生的詞匯,他們從出生后被教導的觀念,是活著,在山林中活著,而不是什么殺光南軍破了南關沖進漢人的地盤雀占鳩巢。
從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徐夙蠱惑了那么多部落,用的話術是入關后讓大家吃香喝辣衣食無憂,而非“復仇”,因為在很多異族的觀念中,他們和漢人沒什么仇,攻關,是工作,是生活,而非仇恨。
對很多所謂的異族來說,對絕大部分異族來說,他們眼中的敵人,是其他部落,而非漢人與南軍。
南軍不會進入山林中搶他們的地盤搶他們的女人與食物,想要搶他們地盤與食物的是其他部落。
“希望和平的人,渴望秩序,山林之中沒有秩序。”
背著手的齊燁站在營帳外:“打破秩序的人,總是那些迫切希望建立新秩序的人,這些人之所以想要建立新秩序,原因只有一個,當下的秩序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旺仔覺得這句話很不明覺厲,念叨了兩遍記在心中。
齊燁伸了個大大的懶腰:“孫功說難,白修竹也說難,打破秩序難,打破秩序后建立新秩序更難,可山林中沒有秩序,可山林中又有很多向往秩序的人,所以這并不是一件難事。”
旺仔似懂非懂,有些聽明白了。
聽明白了,他反而覺得“難”了,想要在山林中建立秩序,又何嘗不是打破關內的秩序,難,的的確確是難。
“告訴喻斌,明日開始統計人口,無論是南野的輔兵還是來上工的百姓,但凡孤家寡人的,或者想要孩子的,統統統計出來,先從南野的輔兵與山卒們開始進行試點。”
旺仔又聽不懂了:“少爺您說的試點是?”
“認養、領養,相關條件明日我在想,達到條件后可以認養、領養,不過要進行嚴格的審查與篩選,認養、領養后,南野基金撥錢,每月撥錢。”
旺仔傻眼了:“漢人,養異族的孩子?”
“不,是漢人,將異族的孩子變成漢人的孩子。”
旺仔張了張嘴,他覺得自己少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