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宛白將最后一瓢水灑在菜畦上,直起身來:“包餃子。”
南方,過年不像是北方,非要包餃子。
尤其是這個時代的人,餃子不叫餃子,叫扁食①。
餃子,對于這個時代的北方人們來說,在冬至和春節時是必不可少,有著“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據說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他告老還鄉時,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將一些祛寒藥材包在面皮里,捏成人耳狀。煮熟發給貧苦病人,年三十也不停歇。后人為紀念他,年初一早上煮來吃,以此形成了吃餃子的習俗。
不過陳宛白是在南方,兩世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雖如此,但不影響她過年也吃餃子。
不是習俗,是習慣。
跟著那人,吃習慣了。
午后,屋子里暖意融融。
有太陽曬的緣故,也有沒熄滅過的柴火的緣故。
柳氏往木盆中倒入適量的面粉,慢慢加入溫水,用筷子攪拌成絮狀,然后用手開始揉捏。
不一會兒,面團便變得光滑柔軟,富有彈性。將面團蓋上干凈的濕布,靜置片刻,待其松弛更易操作。
趁著這會兒工夫,陳宛白也沒閑著。她將柳氏剛才摘的新鮮蔬菜清洗干凈,留著等會兒炒。
面團松弛得差不多了,柳氏將其搓成長條,切成均勻的小劑子。
陳宛白則把早上包包子剩下的餡料重新拌了拌。
擔心溫度高,早上用完,她又把餡料放到了陰涼的地方。雖不如早上的微硬,但也沒有稀軟流淌。
母女二人分工合作,柳氏負責搟皮,陳宛白則負責包餡。
她將一勺餡料放在皮子中央,手指靈活地捏起餃子的褶子,幾個來回,一個飽滿的餃子就成型了。
包餃子的活不算繁瑣,兩人很快就包完了所有的餡料。
陳宛白起鍋燒水,準備煮一些餃子。柳氏則將其余的餃子蓋上蓋,預備晚上放到外頭凍一凍。
夜間溫度約莫五六度,雖不能如同北方一般凍硬,但也不至于壞掉。
待水滾沸,陳宛白將餃子放入鍋中。餃子在沸水中翻滾,逐漸變得晶瑩剔透,浮上水面,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她不時用勺子輕輕推著餃子,避免粘連。餃子浮起來時,屋子里彌漫著一股濃郁的肉香。
除了餃子,還有蒜苗炒臘腸、菌菇炒臘肉、清炒菘菜、水煮菠菜、水蒸蛋、山藥排骨湯。
申時末,所有的菜都做好了,簡單樸素,擺了一桌。
屋前沒有紅燈籠,門前沒有紅對聯,屋外沒有燃放鞭炮,屋內沒有祭祀先祖。
酉時才至,夜色漸濃,天邊升起了幾顆亮晶晶的星星。
母女兩人直接就吃起了年夜飯。
于兩人而言,這是,
一頓十分寒酸的年夜飯。
一頓十分豐盛的年夜飯。
吃過年夜飯,就是守夜。
需燈火通明直到次日。
守歲是除夕夜的傳統,無論貧富,皆希望在新年到來之際,驅散一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祥和與希望。
柳氏將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凈,沒吃完的菜鎖進了櫥柜。
陳宛白往油燈里添了燈油,又挑了挑燈芯。
兩人準備在灶房守夜。
母女倆圍坐在炭爐旁,柳氏拿出一捆棉線和幾塊舊布,開始縫補幾雙棉鞋。她雙手靈巧,針線在布料之間來回穿梭,沒多久就補好了幾雙厚實的鞋底。
陳宛白則蹲在灶房里搗鼓一樣東西。
日晷。
已經搗鼓一半了。
晷面的圓盤已經打磨的差不多了,就差刻劃刻度、安放